在现代,“寺庙”一词一般泛指那些具有相关宗教色彩的建筑物,人们可以在这里供奉对应的神祇,为自己的信仰找到寄托。
但实际上“寺庙”一词仅仅只是现代的叫法,其实所谓的“寺”和“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
一、“寺”和“庙”有何区别
“寺”和“庙”虽然是联系在一起出现的,不过两字所指的意思却完全不同。
“寺”一字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金文,
其本意代指一个王朝和统治者的权威。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后,“寺”主要指那些古代官员办公的场所。
例如秦朝时期,朝中就有“太仆寺”,“少府寺”等机构,分别掌握着不同的政务。
而“庙”一字同样也是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产生的,主要指祭祀神灵,或者是供奉先祖的场所,一般以“宗庙”一词出现。
人们会在庙中采用固定形式的祭祀,寄托自己美好的向往。
到了古代封建和会时期,民间也有些庙所供奉的是当朝帝王或者是朝中的官员。
此时庙也不单单只是形而上学的信仰性建筑,也被纳入了封建礼教的体系之中。
二、寺一字的演变
寺与庙的表意完全不同,真正将其联系起来的则是宗教的引入。
西汉末年时期,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也在中国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佛教。
在佛教体系当中,将宗教信仰者生活与传教的场所称之为寺。
比如我国河南省洛阳市的白马寺,就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而经过佛教的广泛传播,寺一词的表意也是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隋唐时期佛教极为兴盛,就连统治者也表现出了支持的态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
虽然朝廷当中还有许多以寺命名的管理机构,但是在民间寺已经成为了宗教建筑的一个统称。
三、庙与寺开始联系起来
那么寺和庙究竟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最初的庙具有相应的等级制度,一般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可以在此处进行祭祀。
而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庙的等级制度才开始变得淡薄,渐渐走入了民间。
民间也诞生了许多具备宗教色彩的组织,
虽然很多组织都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但是依照庙这一建筑的独特性质,他们也达成了对应的共识,开始将庙作为进行宗教祭祀的主要场所。
此时的庙也开始跟宗教联系起来,而寺此时的表意跟庙又比较的相似,
所以在民间文化之中开始将这两个字连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固定的口语化说法,流传至今。
严格来讲,
寺的宗教性质其实只存在于佛教体系当中,庙才是许多教派真正的祭祀场所。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也要明确这段历史,今后不要将两字混为一谈,别再拜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