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排名,秦琼的手下败将尉迟恭排第七,和秦琼一同投奔李唐的程咬金排第十九,表现远不如秦琼的侯君集排第十七,而人尽皆知的大英雄秦琼却排在最后。
说这里面没有猫腻,你信吗?
表面上看,秦琼在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最后合情合理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在皇宫内三清殿旁边修筑一座小楼,名曰凌烟阁。并在其中放置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用来表彰他们为李唐王朝所作出的贡献。
古人一向讲究尊卑有序,因此这二十四功臣必须要有个排名。
事实上,整个凌烟阁共分为三层,将功臣分为了三个档次。
最上面一层是第一档,里面挂着功勋卓越的宰辅之臣的画像;中间一层是第二档,里面挂着立有大功的功臣画像;最下面一层是第三档,里面则挂着剩下功臣的画像。
而秦琼不仅被划分在第三档,而且还是第三档的垫底,也就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最后。
堂堂秦琼秦叔宝,为了李唐江山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就连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这些人都排在他前面,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不过李世民做事,一向滴水不漏,为了确定功臣们的排名,他特意制定了一套规矩,主要有两条:
其一,按照官职大小排名,官职相同时根据爵位排名。
其二,去世的功臣,其追赠的官职纳入考量范围。
而秦琼在入驻凌烟阁的时候,只是徐州都督和胡国公。徐州都督,最多也就算是封疆大吏,胡国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这胡国公的含金量很低。
排在他前面一位的李勣,可是担任兵部尚书、光禄大夫,还有个英国公的爵位。官职和爵位比秦琼高了不是一星半点。妥妥的朝中重臣。
事实上,秦琼的官职和爵位,都是在他去世后追赠的,也就是说,他生前的官职更低。
所以,按照这套规矩,秦琼能进入在凌烟阁都不错了,在二十四功臣里排在最后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那么问题来了,秦琼立功无数,为何官职一直升不上去呢?
事实上,秦琼深陷一盘棋局之中,他只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下棋之人则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在他们二人的博弈之中,秦琼成为了牺牲品,他能进入凌烟阁已经是李世民破格提拔的结果了。
李渊的盘算
秦琼在投奔李唐之前就已经威名远扬,他先是在隋朝将领来护儿和张须陀手下做事,屡立战功。后来张须陀被瓦岗军击杀后,秦琼损失投奔了瓦岗寨,李密将其引以为心腹。
在秦琼及一干将士的努力下,瓦岗寨不断大战壮大。然而李密也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以至于被手下败将王世充击败,不得不带领少数人马投奔李唐。
而秦琼和程咬金等人则被王世充俘获,王世充知道秦琼等人都是当世英雄,于是作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秦琼等人顺势成为了王世充的手下。
当看清王世充的为人后,秦琼和程咬金等人一合计,认为王世充不是明主,于是便在阵前投奔了李唐。
唐高祖李渊在得知消息后,异常高兴,毕竟当世名将没几个,这秦琼算一个。
在一番封赏后,秦琼被李渊安排到了秦王府任职。
这个安排在当时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了,毕竟秦王李世民常年在外为李唐江山开疆拓土,因此大多数将领都在他手下任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渊真正的用意逐渐显露出来。
公元619年,宋金刚率领大军来犯,其麾下大将尉迟恭勇猛难挡,唐军屡战屡败,河东地区危矣。
李渊派遣李世民率领秦琼等将领前去救援,两军在美良川一带展开大战,秦琼带兵大败尉迟恭,斩首两千余人,使得宋金刚的军队士气大减。
随后秦琼又与程咬金、李勣等人一起击败宋金刚的主力部队,宋金刚败逃,尉迟恭降唐。李唐河东地区的危机就这么解除了。
李渊认为此战中秦琼居功至伟,加封其为秦王府右三统军,掌控秦王府一路兵马。赏赐其黄金百斤,绸缎六千匹,金瓶一个,加封上柱国。其封赏远超诸将。
这还没完,李渊甚至在圣旨里说:你丢下妻儿老小来投奔我,我恨不得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你吃,又岂会在乎这些财物。
又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高祖遣使赐以金瓶,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旧唐书-秦琼传》
能让李渊这个皇帝说出这种话来,可见李渊对于秦琼是多么看重。
相比之下,程咬金等其他将领就没有秦琼这待遇了,都是按功领赏而已。
到了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围攻王世充,由于唇亡齿寒的原因,窦建德率领主力兵马驰援王世充。
李世民留下一部分兵马继续围攻王世充,他亲率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诸将一同迎战窦建德。最终,李世民采纳妙计,大破窦建德大军,生擒窦建德。王世充一看外援没了,也开城投降了。
此战中,秦琼身先士卒,率领数十精骑突袭窦建德的大营,硬是撕开一道口子,最终生擒窦建德。
虽说秦琼的功劳确实不小,毕竟生擒地方首领,是大功一件。然而真正消灭敌人主力的却是李世民、程咬金、李勣、尉迟恭等人,真要论起功绩,他们才是首功。
但是到了战后封赏的时候,李渊又开始明目张胆地偏心了。李渊赏赐秦琼黄金百斤,绫罗绸缎七千匹,最关键的是,李渊加封秦琼为翼国公。
要知道,当时尉迟恭、程咬金、李勣等诸将都没有封王爵的。一般来说,能够封王爵的人,要么是生前立下不世之功,要么是死后追赠的。很显然此时的秦琼根本不够资格封王爵。
那么,李渊为何如此优待秦琼呢?他到底打得什么算盘?
归根结底还是继承人问题。李渊当初和李世民约定,李世民为李唐江山开疆拓土,事成之后李渊立其为太子。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李渊反悔了,立了李建成为太子。
李渊之所以这么做,很有可能是为了制衡李世民,而非真的宠信李建成。天家无私情这句话可是用无数鲜血验证过的。
李渊虽然很喜欢李世民这个儿子,但是李世民的势力发展太快,已经威胁到了李渊的地位。李唐排班说话的人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李渊。
为此,李渊需要想办法削了李世民的兵权。然而当时李唐四面环敌,李渊还需要李世民为他南征北战。因此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是找个人来分李世民的兵权,这样李世民既能继续为李唐作战,又不会威胁到李渊的位置。
这下李渊此前的举动就说得通了。李渊为何要对秦琼封赏过重?因为李渊要邀买人心。李渊为何要破格提拔秦琼?因为要扶他上位,以便分李世民的兵权。
而秦琼便是李渊整个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
可惜,李渊面对的是李世民,那可是几千年历史中最耀眼的男人,他将李渊的计划打得粉碎。
李世民的对策
对于李渊的计划,李世民自然心知肚明,毕竟李渊玩的那是阳谋。只要李渊还是李唐的皇帝,李世民就永远处在被动的位置,难以反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扳倒李渊支持的太子李建成,让李渊选自己做太子。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被逼到绝路的李世民,无奈之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这才有了后来的唐太宗。
但是在这之前,李世民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极力笼络秦琼和李勣(李勣也是李渊的人,只是待遇没秦琼那么好)。
李世民能给秦琼的,肯定不会比李渊这个皇帝多。但是李世民会做人,他大打感情牌。
从秦琼在自己手下任事开始,李世民就对其礼遇有加。每次出征,他都是和将士们在一起,不搞特殊化,以此来拉近关系。
加上秦琼长期和李世民一起出生入死,经历大小战役无数,自然而然地有了一份袍泽之情。
李世民自然是希望秦琼彻底倒向自己,奈何李渊对秦琼太好了,秦琼不愿背叛李渊。因此到了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秦琼选择了中立,任由事态发展。
在《新唐书》中,压根没有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相关记载。
而在《旧唐书》中,也仅仅提到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是没有具体记载。
四日,
从
诛建成、元吉。--《旧唐书·秦琼传》
由此可见,秦琼就算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也只是做做样子,为的是让李世民对他放心。至此,李渊埋在李世民身边的定时炸弹算是作废了。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秦琼依然有机会提升自己在凌烟阁的排名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掌控朝政,这时候就要论功行赏了。
由于秦琼不是李世民的嫡系,被打压是必然的,秦琼只得到了最低一级的封赏。倒不是李世民小心眼,恰巧相反,李世民此举是在保秦琼。
癸酉,裴寂食实封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一千户,李世勣、刘弘基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七百户——《旧唐书》
想想看,秦琼在整个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消极怠工,没什么作为,如果给他封赏太高,必然会将其推到风口浪尖,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肯定有不少同僚会对他使袢子。
所以李世民此举其实是在保秦琼,也说明了他记得秦琼对自己的恩情(两不相帮,且没有向李渊告密)。
加上李世民这个皇帝是出了名的心胸宽广、为人豁达,以秦琼的本事,迟早可以建立一番功绩,到时候李世民也好名正言顺地提拔他。
可惜秦琼不是这么想的,他逢人便说自己早年征战沙场,立功无数,但是也落下了病根,身体不行了,上不了战场了。然后就整天以此为借口,不再参与朝政。自然也就没有立功的机会了,以至于他12年都没有升过官。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秦琼这么做其实也好理解,秦琼出生于书香门第,祖辈那都是在前朝做过官的。出于家学渊源的原因,秦琼是武将里少有的文化人。这文化人有个毛病,就是爱多想。
自古以来,飞鸟尽弹弓藏的事情,还有功高震主的事情,秦琼知道得太多了。虽然他了解李世民的人品,但是看看李渊的下场,他不得不提防。毕竟李渊可是李世民的爹,自己和李世民的关系还要疏远很多。
相比之下,像尉迟恭、程咬金这样的粗人反而没这样的顾虑,在他们看来,跟着李世民建功立业,自然能加官进爵、光宗耀祖。
也正因为秦琼的顾虑,使得他12年未曾升官。后来李世民修建凌烟阁,秦琼的排名垫底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秦琼在李世民登基后,主动请缨,成就一番伟业,至少能进入凌烟阁最上面一层。什么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统统都要排在他后面。
至于第一,秦琼还是不够格的,因为想成为第一,有不少附加条件。
第一名是谁?当
第一
有什么条件?
这二十四功臣排名的第一名的便是长孙无忌。
李世民选他做第一,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他是文官。
长孙无忌官至司徒,而且是功臣里唯一的一个司徒,可见他这官当得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政局稳固后,以文抑武是必然的趋势,这是为了避免武将专权乱政。所以李世民刻意抬高文官的地位,我们可以发现,二十四功臣的前七个都是文官。
就连尉迟恭都混了个开府仪同三司的文散官,可见李世民对文官的推崇。
而秦琼是个武将,虽然他和李世民关系不错,但是和其他功臣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毕竟他不是李世民的嫡系。
所以他想混个高级文职,难度很大的。
其次,论和李世民的关系亲密程度,没人比得过长孙无忌。
没错,这第一的位置,李世民必须留给和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
长孙无忌从李世民起事之初就追随左右,又是李世民的小舅子,还是李世民集团的核心成员,怂恿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积极的便是他了。可以说李世民能当上皇帝,长孙无忌有一半功劳。
这长孙无忌便是李世民最亲密的人了。
李世民这么安排其实是在向外界散布一个信号:只要真心诚意的跟着他混,他是不会亏待任何人的。
事实上,仔细观察就能发现,那些功臣排名靠前的位置,全都被李世民的核心心腹占据着。
李世民甚至为了让尉迟恭能排名靠前,给他加了个最高阶的文散官。
别以为这样显得不公,事实上那些读书人看到后,只会更加终于李世民,忠于朝廷。以图换取可观的回报。
虽然秦琼和李世民的关系也不错,但是和长孙无忌比差得远了,毕竟他不是李世民的嫡系,为李世民做的事情也少。
所以说,无论秦琼怎么努力,这第一的位置,他是无缘的。
秦琼之所在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后,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是李世民的嫡系,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立下足够的功劳。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担心立功太多,功高震主,因此故意装病12年。这两点使得他的官职和爵位只能在凌烟阁中排最后一名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能让他入驻凌烟阁,已经算是够意思了,即使是排最后一名,总比那些进不了凌烟阁的大臣要好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