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和北周灭佛仅仅只是手段不同,方式不同,但起因都是一样的,由于沙门僧尼不织不耕,不必徭役,不必纳税。
所以导致沙门僧尼的人数激增,一些本无意于佛法的人,为了能够逃税避税,所以就假意遁入空门,因此导致佛门名声日渐败坏。
宋代宗颐禅师在思考“三武灭佛”时就做过自我检讨说“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
就是说之所以会导致灭佛事件,就是因为一些人混入佛门内,借着佛门在世俗中的一些特权而干着见不得光的勾当,所以导致佛门名声败坏。《百丈清规》有佛陀语说“我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而僧人不守戒律,破坏僧团,不守清规,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北魏太武帝灭佛的原因中也有道教的兴起导致的缘故,因此也是一次佛道之争,而北魏太武帝是一个决心一统中国,继承汉文化的正统,所以他非常推崇儒家学说。这么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面对大量人丁遁入空门的现象。
北魏国内当时拥有超过200百万的僧尼,3万多所寺庙,佛法虽然兴盛了,但是却给国家的经济带来很不好的影响,而且还发生了沙门叛乱的事情。他当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北魏太武帝借着平叛的机会,刚好在寺院中发现藏有兵器,于是一怒之下杀掉了寺院里的僧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灭佛活动。
所过诛与盖吴通谋反害守将者。三月,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徙长安城内工巧二千家于京师。夏四月甲申,车驾至自长安。戊子,毁邺城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北史·魏本纪》
这次灭佛结果还把汉朝消失的玉玺给找到了,不过这块传国玉玺最终在唐朝灭亡时消失不见。
北魏太武帝的手段比较激烈,开了杀戒,但效果很好,大量僧人还是还俗。北周武帝灭佛的原因除了同样面临的僧尼逃避赋税的经济问题外,也有打算汉化的原因。他组织了一次佛道儒辩论,要给三个宗教分一个先后。
最后得出来的结果是“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北周武帝不仅把佛教给否定了,还把道教也给否定了。这是北周武帝比较清醒的一面,他看到了道教学说中那些学说虚妄的一面,转而推崇更加富有务实性的儒家学说,他下令“融佛焚经,驱僧破塔”,但是没有采取激进手段诛杀这些信徒。
而是让他们还俗,“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另外“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而那些还俗的僧尼都被重新编入国家的户口之中,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兵源,也增加赋税收入。
所以这两次灭佛的原因其实都是基于政治现实考虑,而不是基于宗教仇视的初衷,从长远来看,这两次灭佛运动并不是没有好的一面,特别是北周武帝的影响最大,他消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禁佛政策,使得北方政权没有出现宗教凌驾于世俗以及政权之上的政教合一的情况。
这对以后中国历史秉承政教分离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佛学界把“三武灭佛”看做是法难,但是如果让宗教插手世俗事务,那么就成为人难了。像印度那种社会,宗教成为了特权阶级,插手和统治世俗事务。
因此直至今天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没有根除,而西方在漫长的中世纪里一直被天主教统治,可见其中的危害性,而北周武帝虽然尽斥佛法,但也没有诛杀僧人,可见还是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