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曾经有过一场规模宏大的海上远航活动,那便是广为人知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航海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远航活动。然而,关于郑和船队规模、航行目的以及航行范围等在细节上却存在着某些争议。
郑和下西洋这次壮举,在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创造了好几个“最”。船只“最多”、参与人数“最多”、时间“最久”、主船“最大”。尤其是出航船只的大小,大到令人简直不敢相信,而郑和当时乘坐的宝船,号称是15世纪中叶最大的船只。
关于郑和航海船只的大小,《西洋番国志》、《明史·兵志》等史书均概言其巨大,但缺少具体尺寸。而《明史稿》中记载:“和等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中容数百人。”也就是说郑和的船队中大船长44丈、宽18丈。正是这段关于船只大小的记载,引起了中西方的争议。
西方学者认为,如此巨大的船只,而且还是以木头为原材料做船,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不可能制造出来。并且他们还认为,这样大小的船,即使造出来了,人力也不可能操纵得了,更不可能在海上长期航行。面对这样的质疑,仅靠史料记载很难有说服力,那么真的就没有其他方式来证明郑和下西洋时船只的大小了吗?
就在事情陷入两难境地之时,一位明朝太监的坟墓中出土的一些东西,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们都知道,郑和就是太监,因为其有谋略,才被朱棣赏识,那这个太监墓会不会是郑和的呢?其实不是,但这个太监墓的主人洪宝与郑和关系十分密切,洪宝与郑和是同乡,而且作为郑和下西洋使团的副使,跟随郑和七下西洋。这个发现令人激动不已,或许在这个墓葬之中,就藏着郑和与宝船的秘密。
洪宝墓重现于世,其地位偏僻,规模也不宏大,却因为墓主人洪宝身份特殊,出土了一件重要的物品。在洪保墓中,除了有玉环首饰、杯具器皿等明朝遗物外,还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的正是《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
在洪保墓志铭中有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洪宝下西洋之时乘坐的船只很大,古代的“一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半吨”,五千料就相当于两千五百吨。
也就是说,洪宝当时所坐之船是2500吨级的巨船,而西方学者所声称的15世纪最大的船只为一千四百余吨的卡拉克船。这无疑打破了西方的质疑,要知道洪宝只是副使,作为主要人物的郑和,所乘坐船只大小肯定会比这个更大。
除此之外,墓志铭中记载的“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推前了几年,也就是说,早在朱棣登基第一年,就已经第一次派遣船队下西洋了。而《敕封天后志》记载的:“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也与墓志铭相对应。原来,郑和早在永乐元年就去过泰国。这就表明,郑和下西洋的次数不是七次,而是至少八次。
事实上,明朝的史料中,不乏有关于巨舰的记载,并且常常高达惊人的“万石”,当时一旦与一料差不多。这就是说,明朝时期已经有能力制造出一万料的巨舰了,而按照朱棣好大喜功的性格,郑和下西洋时宝船的规模绝对会只大不小。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这一举国壮举,不仅是人类探索海洋的新尝试,也是对当时科学技术的考验。郑和下西洋不仅壮大的大明国威,更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传说,至于争议,总会有的,但总有一天,历史会告诉世人有些事情真的是可能的。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