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方的评价中,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得蒋介石最终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实行全民抗日。更让在陕北立足未稳、人困马乏,实力弱小的我军避免了被三面围剿的命运。因此我们的官方也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词。对于张学良在官方层面给予很高的历史评价。
但在民间,几十万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带领下,几乎不放一枪一炮的撤入关内,不但把张作霖辛辛苦苦攒下的巨额财富以及完备的军体系抛弃,还将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人。这位张少帅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甚至有人说张学良的行为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而张学良因此也被蒋介石幽禁半个多世纪,最终埋骨在异国他乡。
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在解放战争时期张学良被我方营救,从而脱离蒋介石的管控,最终参与建国的话,能不能授元帅衔或者在政府中担任要职。
根据建国后的行政级别划分,最高为行政一级。而享受这一待遇的,也仅仅只有毛、刘、周、朱四位伟人。同时,考虑到统战以及政治影响,还有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三位党外人士,也仅仅7人而已。
而享受行政二级待遇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邓小平,陈云林,林伯渠以及参加过一大的董必武等。
根据我们党指挥枪的原则,十大元帅只是政治局委员或者军委委员,享受行政三级待遇。
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蒋介石出于拉拢的作用,不但和他结为异姓兄弟,还授予中华民国海陆空副总司令以及一级上将的军衔。如果按行政职务划分的话,要高于后来的十大元帅。
但考虑到张学良在民国政府时期的职务,以及在我军危难时期给予我们的帮助,还有西安事变中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如果建国后再授予元帅衔,显然不大合适。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像曾泽生,龙云等曾经雄霸一方的民国将领在建国后仍然被授予军权得以手握重兵,但和张学良相比,无论是个人影响力还是政治影响力,都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点就是,基于胜利者法则的原因来看,把他和十大元帅并列,并授与军权,从广大人民的情感上来考虑又不大现实。
如果不能在军队中任职,那张学良如果能够参与建国,在政府中给予什么样的职位更合适呢?
这一点参考宋庆龄的待遇或许比较合适。作为中华民国“国父”遗孀的宋庆龄,建国初期担任的是国家副主席的职务。晚年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出于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功绩,以及出于统战考虑的要求,最大的可能就是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或者政协副主席。或者按照惯例,在其晚年给予政协名誉主席或者名誉委员长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