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晚清
那个时代,
官员贪腐
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虽说
从制度层面很难彻底根绝,但有些钱,那些当官的心里清楚,是绝对不能碰的
。
01藩库银子:高压之下的“禁区”
文|小柒说事
编辑|小柒说事
说到藩库的银子,那可是个敏感地带。
各省每年收上来的赋税,一部分要送到京城的户部,还有一小部分留在地方,存放在布政使的藩库里,以备不时之需。
咱这《大清律例》可写得明明白白,谁敢监守自盗,那就是重罪!什么叫监守自盗?就是把手伸向藩库的银子。量刑标准那叫一个严厉,
贪了1000两就得掉脑袋,哪怕只贪了一两,也得被革职
。就这规定,够吓人吧!
朝廷对地方的奏销制度也是严得要命。各省的经费开销一年分两季向户部报销,每个环节都审得仔仔细细。哪怕是一两银子的出入,户部都能给你揪出来。
不过,还真有不怕死的。
乾隆朝的时候,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就胆大包天,带着一帮官员把藩库几百万两银子给吞了。这事儿一出,可把乾隆皇帝气坏了,下旨把涉案的官员全给办了。
还有道光朝,国库亏空了一千多万两银子,可这跟地方官贪藩库的银子不一样,主要是财政制度落后闹的。总的来说,
朝廷管得这么严,地方官大多不敢在藩库上打主意。毕竟风险太大,回报又少,万一出事,谁也不敢求情,这可是官场的底线。
网友们对这事儿也有不少议论。有人说:“这法律规定是挺严,可还是有人敢冒险,说到底还是贪心作祟。”也有人说:“朝廷审核这么严,怎么还会有亏空?是不是制度还有漏洞?”
02科举经费:碰不得的“红线”
科举考试在咱们国家那可是大事,关系着选拔人才。
地方上每年都得按照礼部的安排来举行考试,府州县也会专门拨钱。
朝廷为了这科举,那可是下了血本。不光修考场、买用品,还专门给考生发补助。这补助银子的发放,根据科举等级不同,方式也不一样。县试、府试、院试由地方府州县衙门发,乡试就由布政使衙门发。
为了防止官员克扣这些钱,朝廷定了一堆规矩,谁敢侵吞,严惩不贷
!
其实发给考生的钱也不多,一个府或县的考生就那么些,总数没多少,就算克扣也捞不到多少油水。而且读书人的脾气大家都知道,不好惹,惹了麻烦可就大了。
在历史上,很少有地方官在科举经费上动心思。就连和珅那么大的贪官,主持了好几次会试,也没在这上面犯事儿。
网友们对此看法不一。有的说:“这点钱都不贪,说明科举在官员心里还是很神圣的。”但也有人质疑:“真的就没人动心思?还是没被发现而已?”
03河道漕运银子:想都别想的“肥肉”
要说地方上哪个部门有钱,河道和漕运肯定能排上前几名。没灾的年份,朝廷每年都会拨几百两银子给河道修缮维护。
黄河虽说经常泛滥,但也不是年年发大水,小灾三五年一次,大灾十几年一次。平常年份,河道衙门的这笔钱怎么花、花在哪,朝廷没法时时刻刻盯着,可每一两银子的去向都得交代清楚。说白了,这钱只能专款专用,朝廷还经常派监察御史来查。
正因为管得严,河道的官员不敢明目张胆地贪这笔钱。不过不贪不代表不花,他们吃喝排场那叫一个大,天天摆流水席,吃的那叫一个讲究。
漕运就更不得了,关系着皇室和在京八旗的俸米。动漕运的银子,那简直就是跟皇帝抢钱,谁敢啊?不过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漕运的成本越来越高,背后是各种势力在捞好处。
网友们讨论起来也是热火朝天。有人觉得:“河道漕运这么重要的事儿,就该管严点。”也有人说:“成本高肯定有猫腻,说不定有大贪官藏在背后。”
04地方官员贪腐的常见手段
除了前面说的那些不能碰的,地方官员贪腐也有他们的老套路。什么
陋规、耗羡,还有勒索下属
,这些都是他们常用的手段。
先说这陋规,就是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比如下级给上级送礼。耗羡呢,就是征收赋税时多收的那部分。至于勒索下属,那就是仗着自己的权力,让下面的人给自己送钱送东西。
朝廷对这些其实也不是完全不管,只要别太过分,别在风口上作案,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网友们对这种现象也是愤愤不平。有人说:“这不是纵容贪污吗?朝廷就应该狠狠整治。”也有人无奈地表示:“管不过来啊,官场太复杂了。”
总之,晚清时期的官员贪腐现象严重,但也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咱们了解这些,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那段历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头条视频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