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有很多能人异士,萧何、张良、韩信... ...这都是陪刘邦打过江山的人。但是可惜的是,到后来这些人的结局都不太好。历史上的主流观点认为,都是刘邦卸磨杀驴,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不惜一步步除掉了这些异姓王。其内在因由无非就是功高盖主,刘邦心里不高兴了。
因为历史上,刘邦这个皇帝的存在感是非常低的,他没有项羽一般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出身也很平凡,是个小小的地方亭长。都说刘邦的成功,其实是他的谋臣武将的成功,所以刘邦心里一直都不痛快。
特别是对于韩信这个大将军,历史上对他的结局解读不同。有的人认为,韩信当年蒙受胯下之辱,是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刘邦后来除掉了他,是属于卸磨杀驴、过河拆桥,造成了韩信的冤死。但是也有专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就凭这两条罪过,杀他100次都少了!
我们一看下是怎么回事?
一、名不正言不顺的齐王之封
有一件事情韩信做得不对。当时处于刘邦和项羽的大军决战之际,刘邦有一次被围困了,情况非常危急。刘邦这时候派人去给韩信通风报信,让韩信赶紧派兵支援,没想到韩信此刻却阵前"勒索",要求刘邦,如果事成之后,封自己为齐王。
这一点刘邦是很伤心的,一起打拼的弟兄,一起出生入死的大将军韩信,竟然在自己生死存亡的时刻,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来。其实如果韩信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战争胜利结束后,按照刘邦的为人,他自然不会亏待韩信。可是韩信对刘邦却没有信任感。因为他也了解,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如果不抓紧时机为自己的以及手下的部将谋福利,恐怕战功就是别人的了。因此他才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刻,提出这样一个出格的要求。
当然,韩信随后出兵解决了刘邦的困难,但是从此以后,君臣之间便有了隔膜。刘邦心里一直是不痛快的,但是此刻的韩信却洋洋得意,沉浸在即将封王的美好幻想之中。
二、韩信的"谋反之心"
汉5年,在决战胜利之后,项羽的楚人死伤无数,因此要说汉朝最大的心腹大患,就是项羽曾经的故乡楚地。因为韩信的阵前"勒索",刘邦的心里一直有一根刺。因此决战胜利之后,刘邦果断地收取了韩信的兵权,并把楚地作为他的封赏之地。楚地多项羽的旧部,他们都对韩信恨之入骨,到这样的地方去,怎么能够安居乐业呢?而且韩信的军中,很多人都是秦国、魏国、赵国等北方士兵,让他们抛妻弃子跟随将军到楚地去,大都是不愿意的。所以刘邦通过这个计策,成功的架空了韩信。
所以困兽之下,韩信有了谋反之心。当时赶上陈豨造反,韩信就暗中联络了这样一个同样有谋反之心的势力。其实韩信这一步棋是当真走错了,当初他的意思还没有达到谋反的地步,他只是投石问路,同时想要给刘邦一个提醒,让刘邦不要做的太过火,然而这一步错棋,却成了他的绝命棋。
陈豨造反之后,刘邦就商议带着韩信一起去平反,韩信这时候却谎称身体有恙,不能带兵,刘邦只好一个人御驾亲征。这时候京城长安就后方空虚了。把刘邦成功的引出城外之后,韩信开始筹谋内廷。
但是可惜这件事情走漏了风声,吕后和太子为了自救,每天都在四处散播谣言,说刘邦平反胜利了,即将班师回朝。这谣言唬住了韩信,同时也给了吕后除掉韩信的缓和之机。韩信忌惮于刘邦回朝的消息,不敢贸贸然攻打长乐宫,这时候吕后摆起了鸿门宴,说汉王回来了,要在长乐宫宴请韩信,韩信只身赴宴,被早已埋伏在长乐宫的萧何诱杀。
真是可惜可叹,韩信、萧何两个人,当初共同辅佐刘邦,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好佳话。可是到头来因为一个吕后,成了互相残杀的对象。
结语:
如果这两件事情是真的,那么韩信的死确实情有可原,因为他刚烈不屈的性格,和刘邦的隐忍圆滑相互冲煞,也就不怪他们彼此看彼此不顺眼了。不过可惜的是韩信这员大将,最终死在了自己效命过的主人手上,虽然道理上不冤,但是情理上真是太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