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乌桓的领地则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该部落的人口融入汉人或鲜卑部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袁氏兄弟在幽州遭变兵攻打,北逃乌桓求援,希望借助乌桓的实力。乌桓以为袁尚收回故地为由,数次袭击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因此曹操决心远征蹋顿,为统一北方除掉后患。
206年,曹操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一是“平虏渠”,由今河北省饶阳县至沧州市。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宝坻、
曹操的谋臣郭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乌桓恃其边远,肯定不会做准备,我们应该出其不意,这样即使孤军深入也一定能击败他们。况且袁氏与乌桓关系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对袁家还有一些感情,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乌桓会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将丢失。荆州牧刘表不会被刘备说服袭击许都的,他除了坐谈以外无所作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并不信任,若予以重任则担心不能制住刘备,如仅予以轻任,则刘备不愿为之所用。”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北征乌桓。
207年五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无终,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大军就要启程进军辽西,天公却不做美,夏秋季节大雨连绵,“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傍海道不通”,进军时间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此时的乌桓也已经有了准备,“遮守蹊要,军不得进”
曹操就战况求助于熟悉当地的田畴。田畴告诉曹操一条通往西汉废弃的前沿领地的废弃道路。从那里军队可以行经无防守的地带,在乌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击、七月,郭嘉建议“兵贵神速”,要曹操丢下辎重,迫使军队轻装前进,以免拖后腿和警醒敌军,他们攀越徐无山,经卢龙塞退出中国边境进入滦河上谷,进入东汉边境的山脉。这时曹操军已经包抄了蹋顿的防守营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线前进,即将把敌军的领地一分为二。
八月,曹军一直急行军到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袁尚、袁熙与蹋顿单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才仓皇集结“数万骑”向西迎敌。两军在白狼山遭遇。这是场遭遇战,其实也是场决战。张辽力劝曹操要趁着敌阵不整而急速出战。敌阵不整的战机会稍纵即逝,张辽劝战的语气也就非常奋发。曹操在白狼山上观敌阵时,看到乌桓军军阵不整,又看到张辽的劝战急攻,壮之。终于,曹操采纳了张辽的建议,下定决心,选择急战,张辽负责临阵指挥。
张辽临时获得了曹操用来指挥部众的麾旗,于是,离开了陡峭的山坡,来到了山谷之中,指挥先锋部队冲向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徐晃、张郃、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乌桓原本“众甚盛”,但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 ,一说为曹纯部虎豹骑俘获后斩首 。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此战中,曹操大获全胜,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
此后,曹操收乌桓精锐,率其征讨四方,号称“天下名骑”,边民也因此得以安居生息。
总结起来,曹操能在白狼山之战胜利,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战略角度讲,郭嘉提出的“攻其无备”,采用偷袭手段,进攻没有充分时间准备的乌桓,是这次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第二,曹操做了充分的后勤准备,206年,曹操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为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充分的后勤保障。
第三,曹操采纳田畴的计策,从而绕道偷袭,保证了战略上偷袭的成功。
第四,在大军耽误行程的条件下,采纳郭嘉的建议,大军丢掉辎重,轻装前进,从而保证了偷袭的快速和突然性。
第五,在两军遭遇情况下,曹操果断采纳张辽的正确建议,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张辽,保证了张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张辽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获得了巨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