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名将王翦:手刃五国,建奠中华,功成身退保全全身战国末年,秦国杀出一代铁血名将王翦。他率大军席卷中原,六国亡其手下。
当秦灭六国之后,王翦不甘权倾朝野,不图锦绣山河,放下兵权急流勇退。功成不居,富贵不淫,高风亮节,令后人景仰。王翦何许人也?身为开国元勋,又为何功成身退?
王氏世代忠心侍奉:效忠四朝,审时度势
王翦并非常人,其先祖姬晋英年早逝,子孙被封为“王”,世代忠心侍奉周室。王翦继承家学,自幼酷爱兵书,钻研兵法。
年轻的王翦隐匿锋芒,在当时闻名天下的杀神白起麾下效力。白起用兵残酷,夷三族,王翦虽不苟同,却明哲保身,深得白起器重。在长平大战后,白起与宰相范雎理念有异,秦王播下离间计,白起遭贬黜,不久被赐死。
王翦心思敏锐,洞察秦王心机,主动出击,投靠范雎。他深谙伴君之道,很快赢得范雎信任。前257年,白起死后,在范雎力荐下,王翦正式进入秦王视野,开启仕途。此后十年间,王翦历经三代秦王,资历日深,渐受重用。他审时度势,紧随王权,最终成为秦国左膀右臂。
助秦王夺权杀逆,铲除奸佞:平定内乱,稳固政权
前239年,秦王同母弟长安君与宠姬嫪毐先后发动叛乱,欲夺秦王之位。秦王大怒,命王翦讨伐,王翦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平定内乱,擒拿叛臣。
王翦立下大功,秦王信任倍增。他再次发挥政治手腕,趁机铲除相国吕不韦一党,助秦王嬴政独掌大权。
此役后,王翦在秦军中成为无人能望其项背的第一大将。他深谙君臣之道,扶持嬴政,使自己在朝堂地位更加稳固。
擒赵名将,取其首级:连战连捷,气吞中原
前236年,秦灭六国之战拉开序幕。秦王命王翦率军伐赵,试其锋芒。王翦率少量精锐突袭,大破赵军,生起九城。
三年后,王翦受秦王重托,担任讨伐赵国主力军主将,由他操刀斩杀这个东方心腹大患。此时赵国内乱频仍,国力衰弱。王翦率大军杀至赵境,直指邯郸。赵王紧急调李牧据险埋伏,阻击秦军。
李牧,号称军阵之神,曾大破匈奴十万骑兵。王翦遇敌不惧,与之对峙一年有余,两军伤亡惨重。王翦意识到正面硬碰硬无法取胜,决定使用离间计。他暗中收买赵国大臣,让其在赵王面前中伤李牧。李牧性情直爽,上书反驳,反被赵王所杀。
王翦终于找准时机,趁赵军将领内讧之机,发动猛攻。三月间连下邯郸等城,生擒赵王。赵国灭亡。
王翦连战连捷,中原诸国为之胆寒。前227年,燕国刺客攻秦,被王翦生擒。秦王大怒,令王翦率四十万北上报复。王翦轻取燕都,俘虏燕王,虽后来放回,但燕国国破家亡。此后,王翦命其子王贲灭魏,至此三晋灭亡。王翦父子如入无人之境,鼎足中原。
挥军60万,生擒楚王:一代枭雄,中国统一之基
中原稳固,秦王嬴政把矛头对准楚国,命王翦伐楚。会议上,王翦称需要60万大军方能取胜。其他将领不屑一顾,李信自告奋勇,以为20万足矣。
李信轻敌深入,中了楚将项燕的埋伏。20万秦军只得退回。秦王不得不前来频阳,向王翦致歉请其出山。
前224年,王翦亲率60万大军南下。此番出征几乎动用秦国全部国力,王翦深知秦王忌惮,故事先要求得到封赏宅第美女。秦王心领神会,大力赏赐,两人达成心照不宣。
王翦改变先前蛮干战术,采取持久战,一年有余才和楚军主力展开决战。他调动极致后勤运力,源源不断输送给养,士气高昂。
而楚军深陷战争泥潭,粮草匮乏,士气低迷。王翦观察形势,抓住时机突袭楚军,生擒楚王。王翦一年余时间扫荡楚国残余势力,完成秦灭楚之战。此役楚国60万对战40万,为古代史上规模最大会战。秦国吞并楚国,奠定中华帝国基业。
任其子灭齐燕,完成六国统一:中国统一功臣
前222年,王贲继父后尘,灭燕国于辽东。次年,齐国也在王贲铁蹄下灭亡。至此,秦国完成战国六国的兼并。
在秦灭六国的十年战争中,王翦父子可谓功最高者。除最先被吞并的韩国外,其余五国无一不是王翦所灭。王翦还率大军深入南境,吞并百越之地,为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继续开拓疆土。二王之名,威震中华。
结语
秦灭六国后,王翦深刻认识到枭雄终有败落之时。他没有沉溺权力与财富,放下一切军政官职,返回故里田园,保全性命。
王翦这一退,成就千古第一功臣高风亮节的典范。后世历史学家苏秉琦赞叹王翦“英雄所希图者,功成而能身退也”。
王翦功成身退,全身而退。他在隐居生活中以身教育后人,开创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世族。功臣虽去,香火不断,其高风亮节之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