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抗联小分队的文章,很多读者都感慨,太艰难了。但是,也有读者提出质疑:东北不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吗?抗联战士们常年在深山中,还能缺吃的?更有读者认为,当年抗联的主要粮食补给,就是靠山里的野生动物。
张瑞麟
实际上,大量的抗联史料都明确记载,少数情况下,有猎人为抗联送来猎物,大多数的时间,抗联还是依靠粮食和野菜生存。打猎没有一般人想象中容易,抗联还要面对敌人的讨伐队,也不敢轻易开枪暴露位置。总之,当年抗联为了粮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就看看抗联第12支队教导员张瑞麟,对一次特殊任务的回忆,了解一下抗联的艰难吧。
1944年3月,张瑞麟刚刚转移到苏联没多久,就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回国寻找于天放。当时,张瑞麟带领一支6人小队出发,队员还有王德新、陈殿有、老史头、赵喜双,以及电报员小刘。
三月底,小分队带着一部电台出发了。大家在山林中跋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来到了绥棱县大鸡爪河上游,于天放过去经常在这一带活动。按照原来的约定,于天放会把自己的活动情况写好,装进一个玻璃瓶子里,埋在一棵大松树下。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在那棵松树下什么也没挖到。
联系不到于天放,可以慢慢想办法,小分队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从苏联出发的时候,每个人都背了五十多斤粮食,但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消耗,已经基本吃光了。所以,必须尽快搞到粮食才行。
一开始,大家趁着晚上,偷偷到山边日本开拓团的地里,捡一些秋收时落下的冻土豆。虽然不太多,但拿回来之后晒干压成面,配上野菜也能充饥。地里最多的是一种名叫“驴蹄子菜”的野菜,又苦又涩,但没有办法,再难吃也必须咽下去。
接下来的行动,出事了。
日本开拓团
队伍中的赵喜双回忆说,以前于天放曾经在他的老家活动过,就在绥棱县的西边。张瑞麟立刻决定,老史头和小刘留在山里保护电台,其他几人立刻出发,到赵喜双的家乡寻找线索。
连续走了一天一夜,才到达赵喜双家的屯子。赵喜双趁夜摸进屯子,没有打听到任何消息。但他从家里拿来几斤小米,让大家很高兴。
因为离屯子太近,不敢生火做饭,他们只能忍着饥饿,连夜往回赶。走到天亮的时候,不能继续走了,因为附近就是日本开拓团的房子,太危险。大家只能就地隐藏在矮树丛中,熬到晚上再离开。
结果天刚擦黑,忽然有一个采野菜的人走过来,发现了张瑞麟。大家问他是干什么的,那个人说自己是中国人,帮日本开拓团干活的。既然是中国人,大家就表明了身份,让这个人帮忙带路。这人也爽快地答应了,带着张瑞麟几个人离开了危险地带。
临分别的时候,张瑞麟问他,能不能帮忙买一些粮食。这人也答应了,并且约定五天后在分手的地点见面。
到了约定的时间,张瑞麟带着陈殿有一起来了。当天晚上下着大雨,两个人在泥泞的山路上走了一晚上,才到达绥棱县日本开拓团“大六部”的附近,之后,陈殿有让张瑞麟躲在附近,自己换了便衣先去看看情况。
然而,一直等到下午两点,陈殿有还没回来。更糟糕的是,张瑞麟忽然听到了日本人说话的声音。他从草丛中抬头一看,一群日本兵端着枪,慢慢地过来了。来不及多想,张瑞麟立刻离开藏身地,躲进了一片小树林中。
没过多久,张瑞麟就远远看到,日本兵押着陈殿有四处搜寻。难道是陈殿有叛变了?还是那个采野菜的人出卖了抗联?张瑞麟躲在林子里暂时不敢动,很快,他就听到了手枪的声音,然后是日军的喊叫和开枪声,打了一阵子之后,枪声才停下来。
再也没了陈殿有的消息,张瑞麟只能自己回山里。
日军讨伐队
又赶了一夜路,终于回到了临时营地,说了情况之后,大家都猜测,陈殿有很可能牺牲了。为了一点粮食,牺牲了一位战友,大家都很难过。但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寻找粮食依然是最重要的任务。
此时,通过电台向领导汇报了情况之后,领导命令小分队放弃原定任务,立刻想办法去苏联。要返回苏联,第一大任务还是粮食,不然可能会饿死在深山中。大家在一起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去陈殿有以前落脚的“碓营”看一看。所谓“碓营”,就是以前猎人进山的临时休息地点。陈殿有此前在那里存了一些粮食,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能找到。
碓营离得不远,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大家决定谨慎行事。当天晚上来到了离碓营五六里远的地方,在一片林子里隐藏起来。第二天一早,张瑞麟带着王德新去查看情况,其他三人到离碓营二里远的一个地方准备接应。
张瑞麟和王德新两人,悄悄来到碓营附近,大概距离还有二十多米远时,身后忽然传来了响声。回头一看,竟然是电报员小刘。张瑞麟很惊讶,小刘说,自己是来帮忙的——话刚说完,忽然从碓营传来两声枪响,小刘应声倒地。
张瑞麟回头一看,碓营里是日本人手下的“山林队”,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个地方。小刘死了,敌人还在开枪射击,张瑞麟右胳膊也受了伤,鲜血直流。此时只有王德新还在还击,两人明白不能纠缠,立刻逃进了山里。
回到接头地点,赵喜双和老史头一看又失去了一名战友,恨得咬牙跺脚。他们赶紧简单给张瑞麟包扎了伤口,往深山里一口气跑了几里路,确定敌人没有追上来,才坐下来休息一下。
为了粮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家决定不去找粮食了。
抗联秘密营地
不找粮食,就只能吃野菜了。大家把电台用雨布包好,埋了起来,然后立刻动身,没带一粒粮食就出发了。
林子里野菜挺多的,能吃饱,但不能补充体力。几天之后,大家就越来越虚弱,走上几里路就必须坐下来休息。一坐下来就很难爬起来,必须其他人拉起来才行。尤其是张瑞麟,手臂的伤一直没好,而且越来越严重。
几天之后,连右手都肿了起来,伤口处也开始腐烂变黑。再这么下去,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但没有药,怎么办?这时,老史头想起了一个偏方:找来一些“老鸹眼”的树皮,加水一直煮,煮到汤变黑变浓,再把树皮捞出来扔掉。剩下的水继续熬,熬干成黑色的膏子就行了。
这种黑膏药敷在伤口上,张瑞麟疼得一晚上没睡着,生不如死。第二天一早,张瑞麟受不了了,让大家把膏药揭下来,不贴了。结果膏药一揭,把伤口上的黑肉烂肉都带了下来,露出了鲜红的肉芽。这说明膏药有用啊,再疼也要继续贴。
在山林中穿行二十多天后,已经到了7月末。此时,大部分野菜都慢慢老了,又苦又不好消化,吃了总是拉肚子。本来身体就虚弱,又一直拉肚子,几个人都是面黄肌瘦,苦不堪言。
有一天下着雨,张瑞麟因为伤还没好,头疼、发烧,十分难受,实在走不动了。大家一看这情况,决定提前露营,先休息一下再说。这时候,赵喜双想起了一件事情,上次去苏联的时候他也走过这个地方,还把一双穿破的牛皮靰鞡鞋挂在了一棵树上,应该就在附近。
大家一听都高兴坏了,让赵喜双赶紧去找。赵喜双冒着雨出发,没多大会儿还真找回来了,这是一双用生牛皮缝的靰鞡鞋,煮一煮能吃!
大家赶紧生火,准备熬一锅靰鞡鞋汤。
靰鞡鞋
赵喜双先把靰鞡鞋在火上烤一烤,但是因为牛皮都干了,上面的毛燎不干净了。也无所谓了,拿到小河沟里洗了洗,用盆子炖了起来。炖好之后,张瑞麟看到,盆子里的牛皮上都是毛,而且汤也变成了黑红色,看起来不太好吃。
其他人捞起牛皮就吃,张瑞麟尝了一小块,因为牙齿有毛病,怎么嚼都嚼不烂,所以只喝了汤。其他人不一样,嚼着牛皮喝着汤,美坏了。
8月份,几个人到达了黑龙江边。大家捞起了河水里的几根浮木,简单扎成了木排,张瑞麟因为受伤坐在上面,其他几人下到水里扶着木排(木材因为长期浸水很重,不能让所有人都上去)。就这样,几个人拼命划水,幸运地在江中心遇到了苏联炮艇,获救了。
张瑞麟的回忆中,完全没有提到打猎,没有提到捞鱼,他们一路上吃的,只有野菜和那双靰鞡鞋。不仅如此,其他抗联战士的回忆录中,也经常提到缺粮导致的饥饿,以及为了粮食付出的巨大代价。
抗联的斗争环境,没有想象中简单。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在他的胃里只找到了没有消化的草根和棉絮,他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所以,不要靠想象去理解抗联的艰苦斗争,胜利没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