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虽说是三个国家的爱恨情仇,但其实作者的笔墨大多数都在描写,魏蜀两国的纷争,这也导致关于刘备和曹操的杜撰从未停止过,据说刘备和曹操在临终前,都喊出了一人的名字,若后人听懂了,也许三国的历史将会改写,那么这两位枭雄究竟喊出了什么,又是谁能让这两位雄图伟略的君主临死前都念念不忘。
刘备从一个织鞋贩履之徒成为汉昭烈帝,他最厉害的本事不是武功和谋略,而是善于识人,从桃园结义,到三顾茅庐,再到张松献图,刘备这一路走来都是靠着其帐下的名将谋臣,这才铸就了他的不世功绩,也正是有这样善于识人的本事,他才能将这么多能人异士一齐收入麾下,从刘备的发家史也可以看出,刘备善于招揽人才的能力。
而且其前半生都混迹于江湖底层,所以对于人性的理解也十分透彻,在他眼里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都会从这个人平时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也是刘备用人时候的依据,一但是刘备认准的人,基本上都没有犯下比较大的错误,就比如诸葛亮、赵云、法正等等,这些人都是在刘备落魄的时候投靠的刘备,并在刘备的授权下获得了极大的成就。
但随着刘备集团的扩大,来投靠刘备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还有很多人为了高官厚禄,不惜投靠刘备身边的人,由此来接触刘备获得一定的信任,这类人中最成功的就要数马谡了,作为诸葛亮的徒弟,马谡深得诸葛亮信任,但马谡其实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书生罢了,作为统治者的刘备一眼便看出了马谡的本质。
在白帝城托孤的过程中,刘备死前依然对马谡念念不忘,并提醒诸葛亮此人不可委以重任,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将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在北伐战争中还委以重任给马谡,从而导致街亭失守,导致北伐战争全盘皆输,让蜀汉一战损失了二十多万兵卒,也导致了蜀汉往后几年都无力北伐。
如果诸葛亮能听从刘备的遗言,把街亭的守将换成其他人,按照诸葛亮的既定策略,北伐战争将大举成功,那么三国的历史也将改写,可是世上也没有后悔药,即便是诸葛亮也没想到每日跟着自己学习的徒弟,是一个如此不堪大用的草包,如果在白帝城有人听懂了刘备的遗言,可以劝戒诸葛亮,那么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这样的事情不单单是发生在蜀汉,在曹魏一样有类似的事件,曹操作为一代奸雄,他对手下的任用也是十分上心的,在其控制朝政时期,还发布了“求贤令”这样专门招揽人才的政策,曹操对于人才的运用,最为看重的是忠心而不是能力,这点也是他和刘备不同的地方。
刘备明知魏延不老实,但是爱惜其才能并没有将其斩杀,但曹操却不一样,他宁愿用毫无才能的夏侯惇,也不愿重用独挡蜀国数十年的张郃,也正是这样的用人方针,才能让曹操内部铁板一块,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能在官渡以少胜多,但是偏偏有一个人,一次次的骗过了曹操,最终在曹操死后,成功获取了曹操的胜利果实。
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在曹操统治期间,三番两次的拒绝了曹操的邀请,选择了在家赋闲,胸有大志的司马懿深知曹操的厉害,所以他不敢去赌,生怕曹操看破他的野心,但是曹操一开始却并未将司马懿放在眼里,只是觉得他是个人才想提拔他,随着时间的迁移,曹操年纪大了,司马懿便开始了他的运作。
司马懿首先获得了曹丕的信任,然后顺理成章的参与到了曹魏继承人的斗争中,在司马懿的指导下,曹丕轻松的干掉了曹植,成为了曹操的继任者,也就是这时,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所以曹操在死前和曹丕说了不能重用司马懿,但作为扶持曹丕上位的重臣,司马懿已经是深得曹丕信任,曹丕便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
如果曹丕当时听从了曹操的建议,没有重用司马懿,那么司马懿也不会变成曹魏末年最大的权臣,他也无法夺得曹魏的江山,三国的历史走向也将彻底改写,曹丕不但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他死前还将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留给了自己的儿子,这简直是羊入虎口,最终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就政变成功了。
刘备和曹操所担心的事情,最终都发生了,在他们死前还念念不忘的人,还是成为了他们的心腹大患,如果后人听懂了刘备对于马谡的评价,也许诸葛亮的北伐早就成功了,蜀汉可能步步为营夺得了曹魏的天下,诸葛亮也能完成刘备所留下的夙愿,给三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同样的如果曹丕认真听取了曹操的建议,将司马懿赶出朝堂,那曹魏可能就夺得了大汉十三州的所有基业,但没了司马懿的曹魏,又是否能抵挡住诸葛亮的北伐,这也是一个问题,这两人终究是给了三国无限的可能。
刘备和曹操也万万没想到,自己死前再三叮嘱的事情,后人们竟然没有落实到位,在九泉之下,这二人估计也会气的吐血,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偶然性,毕竟谁也不知道,平时为诸葛亮马首是瞻的马谡,会在关键时刻违背诸葛亮意愿,还有对曹操言听计从的曹丕,会在曹操死后放飞自我。
这可能就是三国能吸引人的地方吧,每个人都是这段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最终导致了无限的可能,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只能为刘备和曹操扼腕叹息,但是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未尝不是司马懿聪明过人才能统一天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