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戎马一生,经历的战争无数。再难缠的敌人在他面前也走不过几招。敌人的阴谋诡计往往被他一眼看穿,纵使敌方文官武将如云,但真正堪与毛主席匹敌的却少之又少。
毛主席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即使战争年代也不例外。《春秋》《后汉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史记》《左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其中的故事典故经常被毛主席拿来教育身边的战士同志。
尤其是《三国演义》《三国志》,毛主席更是爱不释手。
毛主席读书非常善于思考,他思考王侯将相对国内制定的政策;思考各国使者的外交策略;思考将帅在两军对阵时所用的计谋。
总结起来就是比较各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实力,并且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运用到了他一生的军事政治生涯中。
三国演义中有个谋士叫贾诩,毛主席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贾诩先后跟从董卓、李榷、张绣、曹操,屡次献计,均奏奇效。
然而贾诩真正厉害的计谋却并没有被采纳,或许是曹氏不得天命,不然就没有三国这一说,或者说三国第一谋士是贾诩而不是诸葛亮了。
三国志》: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这是赤壁之战前贾诩对曹操的建议
。
意思就是:主公您过去击败了强大的袁绍集团,如今又攻占了荆州,威名远扬,我们的军队无论从实力上还是数量上都是无人能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赏赐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能够安定而愉快地从事生产和生活,如果这样的话,不必劳师动众就能让江东的孙吴集团归附了。曹操不予采纳,发动赤壁之战,结果大败,这一次失败使曹操彻底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
,灭蜀吴实现统一,贾诩却不赞同这么快就对蜀吴下手,献出了人生中最阴毒最迂回的一条计谋:
曹丕称帝后欲一统天下,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贾诩认为,蜀国和吴国虽然不如魏国实力强大,但一时间也难彻底灭掉,不如效仿“舜舞干戚”,提高自己的实力,让百姓安居乐业,提升国民的幸福度和归属感。让蜀国、吴国从内部生乱,让蜀人和吴人从心底里认可归属魏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削弱两国实力、自己牢牢掌握主动权,静待时机一举吞灭蜀吴。
随后魏国励精图志,休养生息,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数年光景,便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太平盛世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处处欢声笑语。生活凄惨的吴蜀百姓纷纷投奔而来。
吴国蜀国的根基由此动摇,在邓艾大军攻入成都之时,百姓皆无战心,刘禅更是对儿子刘谌说出了:“小儿不识天道”这样的话,可见贾诩之计有多么成功,糖衣炮弹的威力有多么恐怖。
1500年后,伟人对照古今,灵敏地洞悉了敌人的意图并作出相应防范措施。
1959年11月12日,在与华东各省市委第一书记谈话时,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他说,杜勒斯在一次发言中讲,“决不结束冷战”,而是意味着和平的转变”。毛泽东指出:“和平转变谁呢?就是转变我们这些国家,搞颠覆活动,内部转到合乎他的那个思想”,就是说,他那个秩序要维持不要动,要动我们,用和平转变,腐蚀我们。”此后,毛泽东多次讲要警惕和防止“和平演变”,他反复强调,杜勒斯搞“和平演变”,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是有其一定社会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正是在国内外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毛泽东逐渐把防止党和政权变质与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逐渐推动着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最终形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敏锐地抓住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战略策略重点的改变这一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防止“和平演变”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一个战略方针,以保证国不变色,党不变质,这无疑是一个极富远见的思想,是毛泽东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
反观苏联解体,正是美帝和平演变成功的例子,这不见硝烟的战争,最考验政治家的智慧与眼光,鉴于此,不得不再次庆幸我们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有永远绽放真理的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