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民国大佬尹昌衡的两面人生
成都西北约40公里就是彭州升平镇,那里有一座占地数亩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一百年前辛亥革命功臣,年仅27岁就出任刚宣告独立之后四川军政府首任都督尹昌衡高大威武塑像。
而这样一位处事干练果敢,并具有超凡军事指挥才能生于斯长于斯的川藉辛亥革命功臣,却有着让人匪夷所思的,另类的,视袍哥组织为家的江湖政治人生,这种奇怪现象令后来许多辛亥革命史和民国史研究人士倍感疑惑。
尹昌衡(1884-1953年)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升平镇人,因其身材高大而被称为尹长(肠)子,这大概与四川人把高个子的人称为高长(肠)子的语言习惯有关。
尹长子在辛亥革命初期因处置成都东校场阅兵发生兵变时崭露头角,他在叛乱发生时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迅速平息叛乱。随后,又在1911年12月22日凌晨,指挥所部擒获原四川总督赵尔丰,并迅速在皇城内召开公审大会,将其斩首示众。此举赢得川内乃至国内各界革命志士赞许,为稳定刚诞生的大汉四川军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12年6月,他又得中央电准自任西征军总司令,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川藏地区的平叛维稳总指挥,率众军一路摧枯拉朽,直达察木多,很快将盐井大部恢复,为民国初期的藏区稳定打下基础。
以下所述事实是在那座纪念馆里被隐去的内容。尽管如此,很理解当地的苦心,凡事功过分明,记住他的好,尽量往好的说也是一种正常表达方式。
说到尹昌衡的江湖政治就不得不说四川的袍哥组织。在四川辛亥革命之初,同盟会对保路运动的组织与领导是通过袍哥为纽带进行的,这一点似乎早有公论,说四川袍哥会在辛亥早期为推翻清王朝立过汗马功劳一点也不为过。
基于对袍哥这类以黑为主业的组织认识偏差,尹昌衡担任四川军政府都督之后公开支持依靠袍哥,并以袍哥为家,竟在军政府挂出袍哥山堂"大汉公"的招牌,自任大汉公的总舵把子,在尹昌衡带动之下,四川军政府的军政部长周骏成立"大陆公",巡警总监杨维成立"汉兴会",参谋部成立"大参公",此外,新成立的公口还有"汉军公"、"福汉公"、"从汉公"、"多福公"、"共和公"、"熙庆公"、"福禄公"、"云龙公"、"同庆会"等。仅仁字旗的公口就有374个,连女袍哥公口都有20多个。
就这样,一锅以尹昌衡为代表的官场江湖大粥就熬成了。后来,广汉的袍哥大爷侯少煊这样回忆:“这时的袍哥是红极一时,被称为‘点点红’,即是说,只要你有"点点"(即加入了哥老)就算走运。又称为‘袍哥翻身’”。
可以认为,此时的四川世界,在尹昌衡主导下已经成了袍哥的世界,四川的政治也成了江湖袍哥政治,期间,成都在由以袍哥为主的同志军维持治安时,成都成为实际上的无序状态,各个公口的恶棍、流氓招摇过市,赌博、贩烟、抢劫活动无处不有,连军政府大门前都有赌摊一百多个。
此举影响甚大,各地上行下效,导致匪患四起,以成都为中心,东西南北各路,从灌县崇庆新津到龙泉驿,再到广汉以及金堂一带悉数沦为匪世界,仅以有鱼米之乡盛誉的广汉为例,据侯在回忆录中描述,从1912年到1926年间,广汉川陕路沿线乡镇,除三水关外几乎全被土匪盘踞,重重设卡拦路抢劫。弄得田地无人耕种,野草丛生,甚至长起了碗口粗的杂树;交通断绝,商旅不通,连小部分军队通过,也得交涉假道。
就在这段时间,尹的此番举动引起了省外各地新生政权极大不满,滇、黔、湘三省军政府曾联名通电诋斥成都的军政府为“袍哥政府”,表示不予承认,1912年春,滇军领袖蔡锷甚至宣布"成都系哥老会政府,将荡平匪乱"。见大事不好,尹昌衡这才下令取缔哥老会(袍哥),并命令成都城内撤销各公口。一场“轰轰烈烈”江湖政治随即草草收场。
与尹同时代的大作家李劼人先生在他的长篇巨著《大波》中对当时乱象有详细记述。
闹剧虽然迅速谢幕,但尹昌衡此举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可小视。不管后来的刘湘,刘文辉、范绍增、熊克武、扬森,以及田颂尧,邓锡侯等大小军阀无不与袍哥组织紧密相连,以江湖手段玩弄政治,操纵市场玩弄官场,以至蜀乱长久不治。
解放军进城后袍哥之患才得以彻底清除,但袍哥组织浸淫巴蜀及西南地区数十年,其流毒之深,难以想象,即使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袍哥中“拜码头,拜把子,舵把子,跑滩,搁平,不认黄,扎起”之类的袍哥江湖暗语仍在商场官场和日常生活中若隐若现,特别是在少数地方的行政领域和经济领域,袍哥文化和江湖乱象仍然有市场,后来者应当引起重视。
[图文作者:赵家渡]
参考:
《成都的袍哥组织》;《四川袍哥会》;李劼人《大波》:侯少煊《广汉“匪世界”》;阿来《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