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夏,湖南军阀谭延闿率军自广西桂林进入永州,自任湖南督军,设督军府于芝城镇(今零陵区)。永州城经贸繁荣胜于省城,亦文化尤其是传媒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十分活跃。
民国时永州最早的报纸是《永州商报》:1924年春由永州教育界黄朴、胡舜卿等人联络商会集资筹办。报馆设在永善堂(今零陵区七层坡市场),经费大部分由商会承担。首届主笔黄朴。报纸系油光纸单面对开版,木字检盘印刷,每期约二、三百份,销售全城机关和商店。主要内容为宣传报道商业状况,转载国内外及本省消息;县内社会新闻由该报记者采写。
《泉陵日报》:1925年由胡××私人创办。胡本人自兼主笔、编辑、记者等职,另一人搞其他业务,故有人打趣说:“泉陵报独脚戏”。该报系油光纸,双开单面版,木字检盘,每日二三百份,销售市面,也邮寄乡村。经费来源收登广告、启事费为主,并央请地方政府辅助。因入不敷出,不到一年便自行收场。
《零陵民报》:1929年夏,国民党零陵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该报应运而生。报社社址设在县党部(在芝山上)系国民党零陵县机关报。日报,白凸板纸,四开,双面版,初用木字检盘,后改铅印。内容以宣传报导党务、政治、教育动态为主,并刊载由湖南省《国民日报》摘剪快邮寄来的国内外和本省新闻消息,记者采编本地新闻。经费由县党部及地方财政开支。社长系县党部宣传部部长兼任。首届主笔(编)唐峰。以后有周春富、高守齐、李航川等继任。1936年冯玉祥将军巡视广西途经永州,曾为零陵民报题写过“零陵民报”报头四个大字。1949年零陵临近解放,该报即告停刊。
《青年报》:三青团零陵分团成立后,为宣传团务等,于1938年筹办。报社社址设在三青团县团部所在地的零陵城梅姑岭(今永州市人民医院老院后面)。当年5月出版,四开双面版铅印。初为三日刊,后改为日刊。首届社长唐圃,主编张定志,编辑记者均由分团人员调任。每日约五百份,销售全市,并由区分队推销到各乡。党团合并时,该报仍然照常发行,1949年秋永州解放前夕,该报停办。
《通俗日报》:1934年出版,系零陵县教育局主办。该报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常配有小漫画。因鼓励青少年勤奋好学,颇受师生欢迎。石印,四开双面版,销售量每期约二、三百份。首届主编唐棣,编辑兼记者唐叶子,经费在教育款项内支付。1942年,教育局改为教育科后,该报停刊。
《自治日报》:1938年创办。当时零陵县三十个乡镇划为八个区,每区设立区公所,由区长负责督导乡镇工作,八个区联合在第一区区公所驻地(零陵城内火神庙)设立了该报社。此报系四开双面版,铅印,初为三日刊,不久改为日报。主编唐化猷,编辑兼记者尹斯安。主要内容为农村通讯及新闻报导,每期约三、四百份,销售范围、对象绝大部份在农村,经费由各区乡负责。1941年区一级撤销,该报停刊。1939年秋,《零陵民报》《通俗日报》《自治日报》三家曾一度合并,改名为《潇湘日报》。后因各有派别,立场观点不一致,貌合神离,不久又拆火分家各立门户。
《永州日报》:1938年日寇侵犯南京,国民党陆军工兵学校迁来永州,永州一时人口剧增,成为后方重镇,机关林立。1939年,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贺醒汉、校长李约与地方党政军各方面协商,决定创办《永州日报》,报社社址设在文星街文昌宫(今零陵区第三小学院内)。报纸内容以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慰劳前线将士和伤员为主。国内外消息则由工兵学校无线电台抄送。每日畅销数千份。1944年,永州沦陷前夕,工兵学校迁重庆,该报停刊。
《浩然报》:1936年,由几位私人集资创办。八开双面版,铅印日刊,小巧精致,主编周春雷。当时正值湖南甲乙两派交锋尖锐。该报创办人等多属甲派,恰是乙派当权掌握登记报刊事宜。因此,乙派借故扣发许可证,该报仅出版七期,即悄然收兵。
此外,衡阳《力报》曾迁来永州复刊,桂林版《扫荡报》、衡阳《大刚报》等均在永州设立办事处,积极推销各自的报纸,加之邮送的《大公报》等都向永州输送销售,每天市面上的报纸如雪片一样纷飞,大有应接、阅读不暇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