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中,常看到“秋后问斩”这一词,官老爷在宣判犯人死罪时,后面都会加上一句“秋后问斩”或“秋后处决”。为什么是秋后,春夏难道就不能处决犯人了吗?
“秋后问斩”这个词最早来源于《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看天吃饭的状态。在古人眼中,祥瑞、丰年都是上苍的恩典,而灾害、瘟疫则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所以古人对大自然始终抱持着敬畏之心,连日常的生活劳作都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春秋时期,有人提出了适时行刑的理论:“狱讼成,士师受中,协日刑杀”,就是刑杀也要选择一个顺应天意的时间,不能逆天而行。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应该顺应天意在春夏行赏,而秋冬是肃杀蛰藏的时节,适合行刑。
当时虽然提出了这个理论,但也没有明文规定。直到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
意思是:天地间所有的事物都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这世间的一切事物才能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主生,阴主刑,所以行刑也得顺应天意,在秋冬时期进行。于是从汉武帝时起,便有了“春夏省狱减刑,秋冬断狱行刑”的行刑制度。
所以在古代,除非是重要刑犯或者处于特殊时期,需要立即处决的。其他刑犯都要等到秋后处决,春夏时间是不允许执行死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