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一个晚清名臣,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位出生于安徽合肥的名臣,被世人尊称为李中堂或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称少荃(泉),晚年则自称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担任文华殿大学士。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重要条约,如《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在日本,伊藤博文把他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力与世界列强匹敌的人物”,而慈禧太后则将其视为“能够重新建立国家基业的人”。他的作品《李文忠公全集》也广为流传。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在晚清,他是四大中兴之臣之一,其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就都举足轻重。他是大清王朝风雨飘摇时期的顶梁柱,任何重大事件都需要他亲自出面解决。甲午中日战争后,即使年迈,李鸿章仍远赴异国他乡与敌人谈判签订条约。他在这期间受尽弱国无外交能力的折辱,却从未放弃对祖国的热爱与维护。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小皇帝逃离,而留下的混乱局面都由李鸿章来处理。李鸿章与庆亲王代表清朝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后,国家局势逐渐平稳,慈禧太后随后带着小皇帝返回京城,结束了长期的逃亡生涯。
李鸿章对大清王朝起到了稳定作用,有了他,一切都显得安稳。当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小皇帝乘火车到达保定府时,甚至还检阅了袁世凯军队的西洋乐队。然而,在国家陷入危难之时,一个太监匆匆呈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给慈禧太后。在看完这份电报后,慈禧太后神情恍惚,面无人色,直到李英莲大太监带着袁世凯前来觐见,她才艰难地说出:“李中堂去了。”
李鸿章在世时是晚清政治的一面旗帜。他在政治上力挽狂澜,外交上维护国家利益,均是开创先河的事迹。尽管他并非清廉之人,但与晚清其他大臣不同,他的所作所为都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而非谋取私利。李鸿章能够单枪匹马处理外交、签订条约、甚至谈判战争条件,慈禧手下唯一信任的就是他。在晚清政治的污浊氛围中,李鸿章的坦然、经世致用的态度令人敬佩。
1901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年逾古稀的李鸿章再次出山,带病前往,为慈禧太后解决危机,签订了退军协议。他一生中与洋人打交道频繁,签订丧权辱国的协议,虽赫赫功绩,却饱受争议。在遭受全国人民唾弃的同时,李鸿章魂归地府。慈禧太后对此深感悲痛。李鸿章是她三十年间的得力助手,在艰难岁月里为她承担了重任。他的去世让慈禧太后心痛不已,因为再也找不到像李鸿章一样可以信赖的人了。
李鸿章的一生,是晚清政治的写照。尽管他有过缺点,如不清廉、任人唯亲等,但在一个连军队发放工资都需要自行解决的时代,他若要有所作为,又岂能不涉及争议?他不惧清流批评,不惧非议,只为维持大清帝国的完整,这在当时是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