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位“智圣”,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说,除了生孩子,别的他是无所不能。
不过,诸葛亮在书中用兵,也有过一次重大的失误,那就是在小说第九十二回中提到的“子午谷奇谋”。
当时关羽、刘备等人,已经相继去世。诸葛亮辅助幼主刘禅,心里仍然装着先帝遗志。因此他“一出祁山”,对曹魏发起了进攻。
诸葛亮手下的大将魏延,提议他学习韩信的“暗度陈仓”。由自己带一支兵马穿过秦岭的“子午谷”,进攻长安,诸葛亮从斜谷跟进,然后双路夹击魏军。
结果,魏延的这个计谋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此后,魏延多次向诸葛亮提出分兵,并使用此计,但是直到诸葛亮去世,他都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
后来,曹魏出兵灭蜀的时候,邓艾与钟会约定分兵进攻蜀汉。最后,邓艾偷渡阴平,犹如神兵天降一般,来到成都,成功灭蜀。
为何邓艾、钟会敢于分兵奇袭,诸葛亮却不敢呢?难道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是诸葛亮不擅军事,才造成了一次重大失误吗?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大的争议。
一、关于“子午谷奇谋”的争论
包括毛宗冈在内的众多古今学者,尤其是当代的一些知名学者,基本上都认为,弃用“午谷奇谋”,是诸葛亮军事决策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因为从各方面史料来判断,诸葛亮几次出祁山,其中最有机会夺取天下的就是第一次。而一出祁山最终败了,于是就有人分析说,假设当初他听了魏延的话,也许已经成功了。
“子午谷奇谋”,虽然是出自于《三国演义》小说,但是这个计谋,其实在正史《三国志》当中,也有一些蛛丝马迹。
陈寿在《三国志》里面曾经提到:魏延经常向诸葛亮提出分兵出击,然后在潼关会合,学习韩信“暗渡陈仓”,但是诸葛亮不允许。
在这里,对于魏延提及的分兵到底是怎么个分法?要走哪一条路,《三国志》是没记录。详细地记录出现在《魏略》上,后来被司马光收入《资治通鉴》。
不过,司马光对于这些事情,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所以,一直有人怀疑“子午谷奇谋”在正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近代有很多学者都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策,是因为他对魏延有偏见。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大家反过来同情魏延,觉得他怀才不遇,受了委屈。
在弃用“子午谷奇谋”这件事上,即使支持诸葛亮的一方,也认为魏延的奇计没有问题。只是诸葛亮保守用兵,没有采纳。这等于变相承认魏延的计策,肯定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似乎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解释,明诸葛亮为何不敢奇袭长安。有人说,“子午谷”是出秦岭的三条主要通道中最长的一条,并且无比险要。
但是后来邓艾进攻蜀国,选择偷渡阴平。《三国志·邓艾传》的记载:“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到达阴平,要过摩天岭,到处都是悬崖,邓艾的部队一万余人依然顺利通过了。
诸葛亮不敢让蜀兵走“子午谷”,难道“子午谷”比“阴平”的路更加难走吗?显然不是的。诸葛亮不肯采纳魏延的奇谋,“子午谷”难走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原因。
二、“奇谋”事实上不可行
当年蜀军穿过秦岭攻击曹魏,有三条主干道可走:子午谷,褒斜道、傥骆道。魏延建议走的这个“子午谷”,是三条路当中路程最远的,这条路全程有660多公里。
《史记·高祖本纪》里面曾经记载过,项羽当年率领3万人马过了这条道路,然后一把火就把栈道给烧毁了。后来汉代重修了几次,过一段时间又中断了。
直到汉顺帝时期,益州的刺史建议把这条道路彻底废止,史书上没有说明什么情况。按道理说,应该是经常有人在路上行走出事,所以皇帝就下诏书禁止通行了。
但是无论“子午谷”路况如何,诸葛亮弃用此计,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出祁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跟曹魏军队正面对抗。因为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曹魏和东吴的势力远比蜀汉强大。
曹魏雄踞一方,占有九州。有60万户,443万人口。孙权占有三州,52万户,230万人,而蜀汉只有益州,总共只有94万人口。正史上,诸葛亮北伐主力部队只有大约5万人。
所以他带着这么一点人马,出去只是抢地盘,而不是去抢天下。他是在实践《后出师表》里面提到的,骚扰曹魏,防止其势力壮大的策略。
因为依照蜀汉当时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吞并曹魏。所以,诸葛亮主要是想达成“隆中对”里面那个三分天下的局面。同时,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策略,其实还有一个理由。
之前大家老是在网上说诸葛亮不会用兵,当初他和刘备带兵打汉中,把关羽留着守荆州,结果导致后来关羽被曹魏、东吴联手夹击而得不到支援,最后败走麦城。
“子午谷奇谋”这事情,发生在关羽、刘备死后,蜀汉在经过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实力锐减。再说诸葛亮本来就是出去“偷鸡”抢地盘的,他有什么理由让魏延去冒险呢?
何况当时诸葛亮还有一计,他早就已经联络了孟达,等他起义。假如把魏延这5000兵马弄到子午谷,被敌人发现,堵住出口包了饺子,快了不是亏大发了!
结语
前面谈了这么多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谋的理由,再回过头来看标题上提出的问题,邓艾为什么敢“偷渡阴平”,就很好理解了。
诸葛亮一出祁山,根本就是为了“偷鸡”抢地盘,同时骚扰魏军,不让其坐大。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他采用了相对稳妥的策略。
但是,邓艾、钟会当时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带兵大举来袭,为的就是彻底消灭蜀汉,而不是来骚扰蜀汉。二者的目的,明显不一样。
邓艾、钟会都不是曹魏的当家人,假如二者之中任何一方全军覆没,另一方也不会有多么难受。再者,邓艾为了自己立功,所以敢于冒险偷渡阴平,也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