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故事中,有两个人物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分别是西楚霸 王项羽和起于草莽之间的汉高祖刘邦。
?
图片源自网络
项羽因为自己的俊朗外形,贵 族身份,力拔山气盖世的特质,以及抱憾乌江的结局而广受人们的赞誉以及同情;而成就了一番霸业的汉高祖刘邦,却因为工于心计,无赖痞性,并没有得到人们太多的赞誉,甚至得到的是憎恨和污蔑。为什么在大家心目中表现如此大相径庭的两个人,得到的是迥然不同的结局和人生?这个故事还得从一句话说起。
?
图片源自网络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项羽和刘邦都有幸目睹了始皇帝出巡的盛况。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俩分别发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理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当时所说的是什么话,这句话又为什么造成了他们不同的人生结局呢?
当项羽看到秦始皇盛大的车队和严阵以待的卫队时,他说出的是“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说:“大丈夫生当如此!”虽然两句话都表达了改朝换代的意思,但是也代表了项羽和刘邦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他们zui后的结局。
项羽因为出身名 门望族,所以天生就带着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按照现在的话来讲,那他一定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超 级大明星,看谁都没有自己强,看谁都没有自己的能力过硬。他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责怪他人,为自己的过失寻找借口,并且打 压批评者和竞争者,因为如果一旦这些人开始释放光芒,他必定会觉得这些人的能力会超越自己,而自己将无所侍从,无处可去。这就不难想像,连“多 多益 善”的韩信都能够弃项羽而去,而项羽对此毫不介意。因为楚军阵营永远只需要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这头狮子永远都能迸发出巧妙的构思,去击败他完全看不上眼的汉军阵营。
?一再表示自己能力超常,天赋异禀,正是对于身边那群有能力,敢于不断前进的人zui大的贬低。
图片源自网络
当项羽说出那句“彼可取而代之”时,其实就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为什么?因为项羽永远就只想成为那个闪耀自己,照耀他人的人,对于自己的成功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他可以牺牲团队的利益,也可以置他人的意见而不顾。如果真有一天他能够登上秦始皇的位置,那说明他永远不再会为天下黎明苍生百姓去尽全力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被自己天生的优越蒙蔽了双眼。他认为自己就是救世主已经被载入了史册,所以不会再有任何的后续动力了。
?鼓励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潜力,才能从优 秀走向卓 越。
图片源自网络
而刘邦则完全不一样,他起于平民,没有显赫的背景,成天在街上呼朋唤友,飞鹰走狗,但是他有着独特的沙手锏,那就是能够笼络人心。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让善于筹划的萧何、纵横天下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发挥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他始终会去想办法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为自己提供源Yuan不断地前进动力。他始终想着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始终想着怎样去弥补这些缺点,所以才会有称帝以后,在汉初他休养 生息,复yuan大量的士兵,为有军功者赐予爵位,招抚流wang百姓,释放奴婢,为国家生产力的恢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痞里痞气,却心怀天下,就把个人荣辱置于国家之上这一点而言,看得远远没有项羽那么重。
?
图片源自网络
所以当初刘邦说出“大丈夫生当如此”之时,他就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奋斗宣言,他不会把自己放在塔尖去俯视他人,不会去抢夺属下的功劳,也不会通过刻意的贬低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而当我们矗立在山脚下的时候,应该承认自己的渺小和平凡,才能维持足够的动力从而寻找更多的办法去攻克这座高山,让自己站在群山之巅成为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