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隐藏在安史之乱背后的河北关中之争
创始人
2025-07-17 16:32:17
0

唐代人口分布

唐代的中央地方矛盾

安史之乱不但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更是中华文明的转折点。这场历时8年的动乱结束后,场历时8年的动乱结束后。大唐结束了上升势头转头向下。

关中335万,河北1035万。从人口分布来看河北的人口远远大于关中。到唐代时,由于关中开发过度,水土流失可承载的人力已经不如两汉时期,每年还要从外地调配大量的资源支持关中。这个重担就交给了河北和江南。河北和江南是唐代的两个钱袋子。相比于“乖巧”的江南地区,河北则桀骜不驯的多。

唐代的统治者有没有意识到,关陇集团尾大不掉的问题呢。当然有,唐代第三任皇帝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就利用诬以谋反的方式除掉了关陇集团的代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这是斩草不除根的行动。况且李唐皇族自己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李治自己还因为要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把出身山东大族的王皇后和萧淑妃2位原配下狱。并连带处理了一大批山东贵族。

关陇出身的宰相

自北魏6镇起义后,北魏统治瓦解。中国北方分裂为2个政权。北周和北齐,双方的统治核心分别是关中和河北,从此时起,中国北方两大地缘板块的对峙就开始了。此后的30年时间,双方攻伐不断。北周逐步建立了以府兵制和授田为基础兵役制度,在上层鲜卑和汉族积极融合逐渐形成了显赫三百年的关陇军事集团,并在侯景之乱后抓住机会吞并了四川。在实力上压制了北齐。直到北周武帝拿下北齐统一了北方,关陇集团才算冲出了关中。

不久后,公元580年,北周静帝大象二年,隋公杨坚辅政兼任丞相,已经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相州总管尉迟迥(jiǒng)相继起兵反叛。相州的治所就在邺城,杨坚派韦孝宽平定尉迟迥的叛乱后,为了永除后患,防止河北其他人继续反叛,下令焚毁邺城,百年名都至此毁于一把火。这种斩草除根的军事行动埋下河北反抗的种子。

北周很快被隋取代,而隋又二世而亡,天下又陷入动荡。唐初,李唐以关中为基础,出关击败了河北的窦建德。但是窦建德在河北素有名望,治下的百姓怀念窦建德。李唐开国初年隔三差五的要平定河北地区的反抗起义。

可以说从6世纪中到7世纪中这一百多年,关中、河北一直处于激烈对抗状态。直到唐代平定了天下才稍稍平复下来。

但是不久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资源分配和人才的上升渠道被关中垄断了。这个问题的不断累积才是爆发那场大乱的根本原因。唐初天下平定后,人才需要上升通道,加上山东历史上高门大族频出,北魏北齐都有不少累世高官。如今在新朝反而不如前朝这种落差感在不断的累积。

唐代科举考试

隋唐时期已经有了科举,但是早期的科举还不是主要的选拔人才手段。大部分朝廷高官还是被士族特别是关陇士族垄断。唐朝300年,开科取士268次,所招录的进士7448人。平均每次招录27人。就这么点人没办法补全一个国家官僚机构。普通寒门地主如果没有和关陇集团攀上关系也没有上升空间。而且

唐朝规定,在士、农、工、商中,只有士、农的子弟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凡工商子弟、衙门中的差役以及犯大逆不道罪之人的直系亲属等均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像李白就因为出身商人,没办法走这条路只能入赘高门并不断写信自荐才能做官。

大败西突厥名将哥舒翰的,就是汉将崔乾佑,来自博陵崔氏,安史之乱后崔氏没受影响,家族内聪明才俊反而频繁的进入中央。是唐代中后期最显赫的家族。

河北的高门大族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反而能进入中央。拿唐肃宗时期的宰相崔焕举例子。年轻时崔涣因不肯依附宰相杨国忠,被外放为歙州刺史,后改任绵州刺史(即巴西太守)也就是一个市长级别,但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就因为才干出众被选为宰相了。清河(今河北故城县)崔氏在安史之乱前只出了两位宰相,而在安史之乱过后陆续出了八个宰相。

博陵崔氏出了十五个宰相,唐末宰相崔远跟着昭宗殉国了。

赵郡李氏出了十七个宰相。

中高层的流动已经不畅了,那么底层呢,情况更加严峻。唐王朝的组织架构来源于对户籍的精确管理和大量属于官府的土地。但是到了玄宗一朝时均田已经是无水之源。关中、河洛遍布的庄园背后都是达官显贵的私产。逃逸的农户越来越多,逼着玄宗在开元年间就任用宇文融搞了税制改革,进行扩户,查找补齐了一些逃逸人口,稍稍缓解了部分财政压力。但这个和当时的科举一样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些没田的农户如果不想到皇庄里当农奴那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去北方的边镇。

边塞诗人

另一个重要的阶层,就是知识分子。“不怕秀才起义,就怕秀才从贼”这个阶层也在安史叛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读书人饱读圣贤书为什么要跟踪叛军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我们熟悉的岑参,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高适等人都做过边军的参军。这些诗人为什么要跑到苦寒的边塞去。花花世界的长安洛阳不好吗。因为长安洛阳实在是没有位子了混不出来了,反而是边塞容易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后能衣锦还乡。当时在河朔三镇大量不得志的士人以门客智囊的形式被军人掌握。安史手下都有大批精英知识分子出谋划策。

现在安史叛军的底层军官、中高层门阀、和智囊都准备好了,加上中央一贯的抽血政策。终于在安禄山这个野心勃勃的胡人带领下反了。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唐代前期关东地区尚武风气的溯源》一文中统计。在魏、齐时代不包括北周,共有九十三名出自关东、关西的汉人将帅,而关东汉人就有五十七人之多。这本书并且认为:“ 这种尚武精神是和关东各族杂居关系分不开的。”

安史之乱之前太宗高宗玄宗热衷开边,在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下,通过军功武职可以成为个人晋升的良好途径。比邻契丹、突厥和溪的河北藩镇兵士保持了常年备战状态。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刀兵入库多年的唐朝中央军。最后安史之乱唐庭也必须要同样是边军的西北军来解决幽州的叛军。

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官军和叛军在关中、河洛、河北反复拉锯。把唐朝精华地带打成一地焦土。但是社会矛盾减轻了。8年的战争、唐代祖孙三代君主看到了河朔三镇彪悍的战斗力,终于做出了妥协。安史叛将李怀仙、田承嗣、李宝臣分别被唐代宗封为卢龙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藩镇的牙兵成了有产的士兵,这倒是和唐初的府兵制在经济形式上类似了。

所以说细看历史还真是有意思,因为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导致唐代府兵制解体。反而是反对中央的藩镇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均田制。

所以安史之乱的背后是唐代积攒了100多年土地兼并、资源分配中央地方矛盾的总爆发。唐朝官军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些社会问题反而在大乱之后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由于人口大量死亡,土地集中程度有了改善。上层的山东门阀世家们不再被打压了。

中层的寒门士子们有更多上升机会了。

连底层的老百姓的苛捐杂税都少了,所以安史之乱平定后几十年,河北依然在祭祀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叛将。你说河北的老百姓昏聩不明吗,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看也不是,幽州地区的经济压迫确实是比其他地区要轻。有史料统计幽州的百姓平均寿命是高于唐代平均水平的,在全国名列前茅。

安史之乱过去一千多年了,这场悲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浩劫。从悲剧的背后也看到了一个巨型国家治理的不易,治大国如烹小鲜需要平衡多方的诉求。也能看到如今中国诸如转移支付,扶贫,西部地区修建基础设施这些政策的必要性。在前进的道路必须带上大部分人,否则一定会被一部分人拉下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许多古装剧里都出现过“丞相”和“宰相”两个官职,在剧中他们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多时候大家都...
原创 马... 中国古代传承着许多引人深思的教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则源自民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曾听说过精卫填海...
原创 陕... 2009年上半年,为使被发掘出的汉朝至清代的墓穴免遭受损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韩城矿务局建设所所征用...
原创 李... 泱泱盛唐,四方来朝,纵览整个历史的发展,大唐算是封建时期最为巅峰的王朝了。 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
原创 夏... 中国历史书强调中原文明,但实际上,与夏文明同时期的文明,如良渚文化和三星堆遗迹,早于夏文明出现。唯心...
党史百年天天读 ·9月6日 重要论述 1933年9月6日 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中央苏区南部十八县选举运动大会上作《今年的选举》的报...
原创 中... 诸葛亮神机妙算、智多近妖。在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诸葛亮可谓是成为举世瞩目的巨星,他的种种事迹,更是让...
原创 德... 对于大多数的历史爱好者,可能心里面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德国在征服西欧以后不像苏联开战,德意志第三...
原创 刘... 刘表镇守荆州时,把府治所设在襄阳。 刘表何许人也? 史料记载,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山阳郡故治在...
原创 女...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 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