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杂谈——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创始人
2025-07-17 10:32:08
0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两位特殊的皇帝,他们在做皇帝之前,并不是太子,而是能力突出,让老皇帝迟迟下不了决心,对现任太子构成严重威胁的亲王。

一个文治武功远胜现任太子的亲王,老皇帝和现任太子对他们放心吗?

他们是如何越过老皇帝、越过现任太子,最终成为帝王的呢?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变”,不管是他们本人主动发起的政变,还是被迫进行的政变,总之,他们成功了。

虽然他们政变成功了,可是,无论他们之后再如何创建了辉煌的盛世,“政变”一事,在他们身上始终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后人对此总是无限揣测、议论纷纷。

那么,这两位皇帝是谁呢?一位是明成祖朱棣,另一位则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们同样通过“政变”做了皇帝,在他们的手上都开启了属于各自王朝的盛世。

只是,李世民和朱棣不同的是,

人们提起明成祖朱棣,总议论他的政变事件靖难之役,很少提及他做了皇帝之后的文治武功。

而人们提起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也会提及和他有关的玄武门之变,但更多的是赞颂他治下的贞观盛世。

那么,在李世民的治理下,贞观盛世是什么模样的呢?他为什么会将老百姓看的如此重要?

国之根本在于民

老百姓的力量有多大呢?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来说就是,皇帝是一艘在水中航行的大船,而民众就是一望无际、奔流不息的水,有了水的助力,船可以在水面上畅行无阻,但水若是汹涌翻滚,船就会覆于水中,不见踪影。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老百姓的力量之大有着深刻的认识。

唐太宗李世民,出身于陇西军事贵族之一的李家,稍稍长成就得父亲李渊重用,征战四方。

他的成长时期正值隋末,隋朝皇帝杨广为一己之欲,滥用民力,动辄征发数十万百姓为其修建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宫殿园林。

为了搜刮更多的钱财,杨广数度增加百姓们的赋税,还不听劝谏,贸然出兵征伐别国,结果兵败。

杨广在位的十几年间,种种暴政榨干了老百姓的血汗,老百姓彻底活不下去了,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

年少的李世民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看在眼里,后来,他也劝谏父亲李渊起兵称帝,因为他希望战争快点结束,在苦难中挣扎的老百姓可以早日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古往今来,有多少王朝在建立初期,都十分善待老百姓,轻徭薄赋、奖励生产,可后来,他们都不再重视自己的老百姓,开始施行暴政,最终民怨沸腾、落得个王朝覆灭的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四处征战之余,也博览群书,常常感叹,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他深知王朝能否长盛久安,取决于民众是否安居乐业。

因此,他在执政期间,十分注重发展民生,每每临朝,总是对自己的言语思考再三,因为他知道他身为君王,一言一行对于老百姓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

因此,凡是有关老百姓的事,他都会三思而后行。

施行仁政、国安民乐

唐太宗深知,如果想要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安乐富裕,施行仁政是非常必要的。

在他继位之后,与一众大臣商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

一个好皇帝是如何清楚地知道,老百姓真正的需求的呢?

首先,他必须勤于政务、严于律己。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经常同大臣们进行朝会,并且朝会的时候,除了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其它时候都会准时到达朝会地点。

散朝之后,也经常召见心腹重臣商讨国事,通宵达旦的处理政务更是寻常。

皇帝如此繁忙,难道没有国家机构帮忙处理繁杂的事务吗?

当然有,但是中央机构是根据皇帝的旨意下达各项政令的,因此,许多事情都需要皇帝亲自批阅。

在皇帝的心中,凡与国家、百姓有关的事情是没有笼统、繁杂之分的,

唐太宗更想中央发出的政令是真真正正的令老百姓满意的,因此,处理起政务来就会忘了时间。

其次,帝国庞大、人口众多,仅凭唐太宗一人之力,是无法将老百姓带入幸福安乐的环境中的,

因此,他需要更多清正廉洁、又有真才实学的官吏来辅佐他,和老百姓一起,共同开创盛世。

因此,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唐太宗首先注重的是他们是否有良好的品行,其次才会考虑这些官吏的才能如何。

为了更好的知人和用人,唐太宗特别命人给官员们画像,并且将官员们的画像收藏在自己身边,加以批注,时常对这些官员进行点评

唐太宗执政期间,有不少的贤相和名将,由于唐太宗本人虚心纳谏,因此大臣们都敢直抒胸臆。

人无完人,聪明理智的人也有做事冲动的时候,唐太宗也不例外。

每次唐太宗头脑发热的时候,宰相魏征总会适时给唐太宗泼上一盆冷水,有时唐太宗也会生气,但事后君臣又会和好如初,宰相魏征逝世之后,唐太宗每每想起他,都会感慨万千。

唐太宗对人民向来都是宽仁博爱,他在位期间,不仅从皇宫里放出三千名宫女回乡,让她们和家人团聚,对囚犯们也特别宽容,

罪责较轻或者误判罪名的,他下令赦免了他们,罪责较重的,也同情他们,让他们先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再去服刑。

体谅宫女地不易,对囚犯施以同情,极大程度地显示了太宗皇帝地仁心。

唐太宗除了爱护本国人民之外,对其他国家地人民也同样赋予了仁爱之心,因此,其它国家地人民热衷称呼他为“天可汗”,

同时,唐太宗也认为,战争,只是为了捍卫和平,不是破坏和平,因此,他也积极地与其他国家进行着友好往来。

军事为辅、和平为主

安内必先攘外,唐太宗继位之初,百姓们刚刚从隋末乱世中解脱出来,整个帝国百废待兴。

此时,地处唐朝北方地东突厥趁着唐朝尚未恢复元气之机,屡屡南下侵扰唐朝,甚至一度直逼帝都长安。

为了应对东突厥地侵扰,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军李靖率领军队杀敌,唐太宗则亲自坐镇帝都,指挥与大唐与东突厥之间的战争,

直至大唐军队俘虏了颉利可汗,大唐与东突厥之间的战争才彻底结束。

之后,大唐的军队又打败了吐谷浑,俘虏了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然后,大唐军队又平定了高昌氏,

在那里设置了西州,并在(交河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至此,大唐的边境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宁静。

俘虏了敌国王族之后,唐太宗并没有立即下令斩杀这些王族。他知道国与国之间,都有各自的难处,

再者,斩杀了这些刚刚归降不久的王族也会让其它归附唐朝的国家感到不安。因此,李世民下令善待王族众人。

起先,王族众人以为自己被俘虏,一定必死无疑,但他们没想到大唐皇帝不但没有处决他们,还善待他们,

他们感激涕零,纷纷由衷地称呼大唐天子李世民为“天可汗”,并诚心归附唐朝,共同友好发展。

想要获得和平,不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才能得到,封建王朝还会通过和亲的方式来取得和平。

观十四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长安求亲,希望大唐遣公主和亲,缔结唐蕃两国永远友好的关系。

为了减少战争的发生,也为了两国人民的幸福安康,唐太宗选了一名宗室贵女,册封其为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文成公主到达吐蕃之后,教当地的人们耕种、纺织,学习先进的文化,积极的改善唐番关系,她与松赞干布之间的佳话也流传至今。

李世民地前半生,大多数时间都是为了百姓早点摆脱乱世,在外征战杀伐,继位之后地二十三年里,也在为百姓尽己所能地谋取福祉,就连最后择选继承人,也是观察继承人是否有爱护百姓之心。

这样一位虚怀若谷、沉静谨慎,集文治武功、沙发谋略于一身,又一心为民地帝王,为后世君王树立了一个良好地榜样,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多次赞叹唐太宗李世民英姿过人、智慧超群。

到了近现代,我国开国领袖毛主席也常常借鉴李世民在军事上的一些优点,加以灵活运用,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击退了来犯之敌。

在明君的心中,江山就是百姓,百姓就是江山,所以他们会根据老百姓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相应的抉择。

唐太宗李世民爱护民众,对外击退敌寇、派遣公主和亲;对内发展民生,这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因此,人们称“贞观之治”是一个盛世。

参考文献:

[1]“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的安民思想[J].杨家俊;张兵.兰台世界,2015(03)

[2]论“贞观之治”[J].童本清.党风通讯,2001(03)

[3]贞观之治的政治措施及启示[J].康淑玉.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4]贞观之治与政治清明琐议[J].赵文润.人文杂志,1990(05)

[5]略论“贞观之治”[J].刘宝书.吉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0)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齐... ——————————————————接上篇 周惠王二十四年(前653年)秋,代替郑文公出席‘宁母之会...
原创 中... 长期以来,每当有中国人在国外受到欺负时,就有人说,哪一天中国强大了,看他们还敢欺负我们! 然而,事实...
原创 隋... 隋唐后期各路英雄纷纷起兵,其中唯有李渊造反成功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一统了天下,史称唐高祖。其实当时除李...
原创 听...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劳驾点击右上方的“ 关注 ”以增加您的阅读体验,同时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193...
原创 古... 在古代徽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桌子,被称为“合欢桌”,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陌生,但一旦了解其由来和作用,...
原创 慈... 慈禧太后,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傲慢跋扈却又极为重要的人物。尽管她生育不多,除了养子养女,咸丰帝算是唯一的...
原创 伊... 文|环宇通史 编辑|环宇通史 引言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俄罗斯登基,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
原创 宋... “在更遥远的远古时期,女性比现在以往的历史时期都更加自由。”但古代,女性从出生起就被灌输着男尊女卑的...
原创 日... 经常关注新闻的朋友就应该知道,近现代日本谈论最多的就是关于皇位继承可不可以让女孩去继承?这样并不是说...
原创 琉... #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系图座”是一个管理审查士族家谱的机构,在系图座的监督下宗族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