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后主刘禅和吴末帝孙皓,两个都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二人最后都投降了司马家。同样是亡国之君,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而孙皓投降后却只被封为归命侯,二人一个是公一个是侯,地位差别巨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是蜀汉政权在法统上强于东吴,因为蜀汉是在汉朝灭亡时,刘备以汉朝宗室的身份继承汉室正统的。虽然曹魏并不认可,曹魏认为汉朝的法统已经由汉献帝禅让给曹丕了,但是蜀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属于汉朝的延续,在民间影响巨大。
所以从王朝法统上来说,蜀汉和曹魏是对等,而晋朝的法统又来源于曹魏。而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本来只是汉朝的诸侯,后来曹魏建立时,孙权还向曹魏称臣。所以从法统上来说,东吴只能算是曹魏的叛乱诸侯,地位上肯定无法和曹魏、蜀汉对等。
其次是蜀汉的灭亡时间早于东吴,蜀汉灭亡于公元264年,东吴灭亡于280年。刘禅投降时,东吴依然很强盛,甚至还有多次出兵攻打曹魏。司马家之所以给刘禅较高的政治待遇,主要是为了给给东吴君臣看。
司马家通过优待蜀后主刘禅,可以减弱东吴君臣的抵抗心理,扩大东吴内部的投降派势力。而孙皓投降时,天下已经一统,没有必要做给谁看了。所以刘禅和孙皓的待遇才会差别这么大。
另外就是蜀汉投降时,司马家尚未篡位,当时仍然是曹魏的天下。所以刘禅投降的其实是曹魏,并非是晋朝。曹魏的天下来自于汉献帝的禅让,一直秉持优待汉室宗室的传统,刘禅也因此沾了光,获得较高的政治待遇。
最后就是刘禅和孙皓投降的价值不同,蜀汉的国力虽然弱于东吴,但蜀汉的抵抗却更加激烈。司马昭派兵伐蜀,先后在汉中、沓中桥头等地遭遇激烈抵抗,后来姜维率领蜀汉野战军团扼守剑阁,挡住钟会主力。若非邓艾偷渡阴平,偷袭成都,伐蜀之役根本不可能成功。
刘禅投降时,钟会伐蜀大军主力仍然被姜维挡在剑阁,无法前进半步。而且此时蜀汉最精锐的主力大军并未损失,若是刘禅离开成都,坚决抵抗,伐蜀很可能失败。所以刘禅的主动投降,令司马昭大喜过望。
而孙皓则不一样,因为孙皓在国内倒行逆施,等到司马炎伐吴时,孙皓已经是众叛亲离,很多东吴大将都是主动投降。所以孙皓的投降意义并不大,自然获得的待遇就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