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年(公元751年),大唐在东北、北部和西北边地设了10个兵镇,由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见《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因为国家将“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这些节度使肩负着自己养兵、保卫边关的责任,所以就形成了《新唐书》所说的局面,9个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可以说,权力大到基本成为诸侯国。不但富可敌国,而且强可覆国。这其中,安禄山最令人瞩目。
上图 唐玄宗
果然,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冬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现年52岁身兼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驻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共15万多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诏讨伐大唐首相杨国忠之名从范阳起兵反唐。一月后,同年腊月月十二日安禄山攻入东都洛阳。俩月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大燕”。
上图 安禄山
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唐玄宗听信监军边令诚(据史称边令诚向高仙芝多次索贿未遂心生恨意)和杨国忠谗言,以“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失律丧师”之罪名将主持抗击叛军的元帅高仙芝和封常清赐死处决。
在无将可用的情况下,唐玄宗被迫起用一代名将、但因病居家良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太子为兵马大元帅),担架上的哥舒翰率各路唐军20万,鉴于新募之兵较多,想凭险扼锁,镇守潼关,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但阉人监军边令诚对哥舒翰坚守潼关、俟机歼敌的战略不满意,他以畏敌不前为名、假玄宗诏令逼哥舒翰出兵。
六月初四日哥舒翰领兵出关。初七日在关外(今河南)灵宝西原与安禄山悍将、前敌总指挥崔乾佑部相遇。六月初八日双方大决战,叛军借潼关天险之利诱唐军进入伏击圈,,滚木擂石,箭雨矢蝗,围歼唐军。因为地形狭窄唐军几无还手可能,加上敌方火攻,20万唐军或被歼灭,或渡河溺毙,或自相践踏死亡,逃回潼关的拢共只有八千余人。哥舒翰部将、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百余骑兵包围唐军军营,将哥舒翰绑缚在战马腹下,率残部投降安禄山。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八日安禄山大军攻破潼关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六月十三日夜,唐玄宗带领少数近臣、嫔妃,潜出长安出逃蜀中。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发生了兵变。
从潼关到长安,将近三百华里,锐骑快马强突击,最多也就两天一夜功夫抵达长安,直捣大唐心脏,活捉唐玄宗。那么六月八日到六月十二日,安禄山为什么一直按兵不动。莫非他要放走唐玄宗不成?
有多种说法——
“兵备不及说”和“战略布局说”。潼关失守后,唐军军心涣散,八百里秦川平铺眼前,西京长安已成不设防都城。贼首安禄山为谨慎起见,未立即挥军西进,攻取长安。他责命崔乾佑驻守潼关,观察唐军动向,以便决定下来行动。
当时,崔乾佑歼灭唐军二十万拱卫京师主力,关内和京都几无防御力量,唐军另外两大将军,郭子仪选在朔方(进宁夏灵武),李光弼远在范阳,鞭长莫及,叛军取长安如探囊取物。这显然站不住脚,战争基本策略讲究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以安禄山崔乾佑这样的一代名将的智慧,怎么可能在所向披靡、占尽上风的情况下给敌人以喘息机会。这不仅是兵家大忌,而且也是愚蠢之举。
上图 安史之乱
那么,就有了另外一种解释,“良心发现说”。
安禄山一生,由突厥俘虏到面临处死的偷羊贼,直到位极人臣,成为皇帝一人之下的国家栋梁,他应该记得一个人。
开元二十年(732年),幽州节度使(一说都督)张守珪抓住了偷羊的粟特少年安禄山,安禄山本应被处死,但张守珪赦免了安禄山,而且收他为义子并让他入伍。从此一个胡人偷羊少年逃离突厥,摆脱了奴隶命运。张守珪很欣赏安禄山,他后来向朝廷和唐玄宗推荐了自己的这个义子。唐玄宗也被安禄山打动,觉得发现了个人才。
上图 安史之乱
安禄山从此平步青云节节高升。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在平卢设置节度,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天宝三年(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使。
天宝六年(747年),安禄山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进宫朝拜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被批准。
天宝十四年(754年)正月,安禄山奉命到临潼华清宫谒见唐玄宗,被任命为左仆射,闲厩使、陇右群牧(后二职均为管理军马养成)等都使,乃至朝廷的群牧总监(掌管全国军马饲养)。至安史乱发前夕,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领兵近二十万,总数占大唐三分之一,还受封东平郡王(整个大唐,非皇室封王,这是唯一)。他既是宰相,又是元帅,文武兼具,无以复加,成为大臣第一。应该说,没有大恩师唐玄宗的信任和欣赏,他早被张九龄,杨国忠,李林甫一帮宰相整死几十回,九死一生也有了。
安禄山的本质狡诈,凶顽,大巧若愚,大奸似忠,利用胡人身份装傻充愣,大肆贿赂朝廷采访使(监察专使),收买重臣,他可以从玄宗处讨来两千多份任命状自己任命官员,可以大量畜养战马囤积战略资源,可以笼络人才组成庞大幕府参谋机构,这一切都是唐玄宗的纵容和閉目塞聽所致。
安禄山骁勇善战,屡建功勋是实,满嘴“无限忠诚”,其实两面三刀也是实,表面憨厚愚钝,内里狡诈凶残。
上图 安史之乱
安禄山和安史之乱的出现,从历史规律和命理学上说,就是大唐该有这么一场生死劫,对唐玄宗来说,命中该有这场磨难。
但是,安禄山也是人。他的人性深处应该还是粗犷和朴素的,他心灵深处还葆有草原民族的感恩与知遇心态,我早年曾被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深深震撼,那位叛军首领朗德纳克凶残无比,嗜杀成性,然而小说的最后写他为了救三个被困于火海的小孩而甘愿冒被擒杀危险,伸出援手。人性就是这么复杂,这么不可思议。当安禄山攻下洛阳,发兵攻下潼关的一瞬间,他是否想到了改变他命运的救命恩人,是否想到是唐玄宗将他这个人所不齿的偷羊贼和低贱奴隶栽培成了大唐的第一权臣?
人性在刀光剑影中蹦出了火光,一瞬间照亮了黑暗。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八的那个晚上,大燕皇帝安禄山站在潼关的满天星光下,也许他潸然泪下。他记起一路走来唐玄宗对他的好,他觉得当他攻入长安后无法面对恩情如山如海的唐玄宗,无法抵御杨贵妃一声“禄山儿”呼唤声,那一刻,他犹豫了,他决定恩人放一马,推迟了对长安的最后总攻。
历史,因此而改变。
安史之乱,这是唐玄宗的悲剧,这也是安禄山的悲剧。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社会悲剧,也是一场无法绕过的人生悲剧人性悲剧。
好在,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他指挥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大将军讨伐安史叛军,于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