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经过大浪淘沙式的优胜劣汰后,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魏蜀吴都在招贤纳士,但选才方向却迥然不同。
第一,曹操需要“治世之能臣”。官渡之战后,曹操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剿灭了袁绍残余势力,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当时的北方,是全国的人口和经济中心,天下十三州,北方据有九州,因此,曹操只要别犯低级错误,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在这种考量下,曹操的策略就是四平八稳,策略一旦确定,选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关键,很明显,此时的曹操,不再需要什么旷世奇才,北方有他一个“乱世之奸雄”就足够了,曹操更需要“治世之能臣”,需要能够治国理政的人才,只要能够把北方打理好,别出内乱,北方就能激发出碾压南方的生产力,就会生产出无尽的兵马和粮食。
第二,刘备需要“旷世之奇才”。刘备固然是有抱负的,但其家庭背景远不如家大业大的袁绍,其个人能力又远不如一代奸雄曹操,他也没有江东孙权的祖宗遗产和长江天险,至于地盘、兵马、粮草,就更是相形见绌了。此时的刘备,只能寄希望于苍天给他几个“旷世奇才”,才有逆袭翻盘的可能。刘备是足够幸运的,他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顶级谋士,“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正是在此二人尤其是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才绝处逢生,从赤壁之战前的2万残兵败将,一步步发展壮大,先后拿下了荆州、西川、汉中,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的一代雄主。
第三,诸葛亮需要“严明之铁军”。纵观诸葛亮的军事生涯,很少需要部将去跟对方硬杠,更多的是以巧取胜,只要部将能够把诸葛亮精细严谨的部署执行下来,打胜仗并非难事,比如王平、高翔、邓芝、吴懿等人,虽然能力并不出类拔萃,但贵在老实听话、执行力强,坚决服从诸葛亮的军令,因此深得诸葛亮之心,也不妨碍他们打一个又一个胜仗。而诸葛亮最顾忌的,就是那些高傲自大、不听号令的将领,比如关羽,目空一切,丢了荆州,比如马谡,刚愎自用,丢了街亭,比如魏延,明明诸葛亮都已经决定兵出祁山,他还满脑子的“子午谷奇袭长安”,类似关羽、马谡、魏延这样的人,肯定是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的。
第四,孙权需要“无能之庸臣”。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大为受损,一时不敢再觊觎江东,刘备忙着向南向西发展,一时也没有打江东的主意,再加上江东本身所固有的长江天险加持,孙权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基本上,只要他不去招惹别人,别人也很难威胁到他。在这种情况下,手握重兵的周瑜之流反倒成了孙权最大的威胁,于是我们看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们一个个立下功勋、又一个个蹊跷死亡,东吴大都督成了与“刘备主公”、“吕布义父”并驾齐驱的高危职业,而张昭、诸葛瑾以及那些“百无一用”的“江东群儒”们,却成了孙权治下的江东官场常青藤。
结语:以上就是曹操刘备们截然不同的选才方向,不难看出,不同的领导,需要不同的人才,换言之,再优秀的人才,也要跟对领导才行,不然就白白浪费了一身好武艺。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其实,“跟错人”往往比“入错行”还要可怕,职场不易,诸位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