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所看的古代影视剧里面,演员们说的都是普通话。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朝廷上的那些官员都是从全国各地提拔上来的,所以他们每个人说的都是自己老家的方言,那么皇帝在和他们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是怎么互相沟通的呢?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的皇帝,大部分皇帝都会把都城建立在洛阳,长安,北京这些地方,但是他们也并不都是当地人,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语言需要统一的必须性了。其实在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他就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了,于是他颁布了一条与之相关的政策,也就是书同文,车同轨。
后来的皇帝们也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规定,据资料表明,从西周开始,人们为了可以和不同地方的人们交流,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叫做官话的语言模式,和我们现如今的普通话差不多。如果有人想要到朝廷当官的话,就必须要学习这种官话,不然他就没有办法跟皇帝当面交流。
在规定官话的时候会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参考祖宗们留下来的说法,二是参考首都的说法,三是参考当时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方言。虽然我国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但是从西周到宋朝的两千多年一直用的是围绕洛阳形成的官话,后来因为经济重心移到了北方。
而后来的朝代也把都城定在了北京,于是官话就开始变成了以北京话为基础,而自从制定了这一项规定以后,大臣们也就可以和皇帝顺顺利利的交流了。
不只有大臣们需要学习官话,皇帝也需要学习。皇位继承人从小的时候就需要学习满、汉、蒙、藏这四门语言。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三门外语。所以想要成为一任好的领导者,是需要从小就开始下功夫的。
人与人之间相处肯定是少不了交流的,而交流肯定是离不开语言的,因为语言可以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想法。虽然统一的语言有利于我们的沟通,但是各个地方的方言也是长时间形成的文化产物,我们也应该对它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