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史研读:“据有燕云”与契丹太宗南下灭晋前的政治背景
创始人
2025-07-16 10:02:25
0

“据有燕云”的意义

古代史研读:“据有燕云”与契丹太宗南下灭晋前的政治背景——会同元年(938)十一月“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燕云十六州的获得彻底扭转了契丹与中原的力量对比。

燕云地区所处的燕山山脉与北太行山山脉,自古以来都是中原抵御游牧民族的前线,幽燕的获得使契丹拥有了南下通道,得以长驱中原。北契丹据有燕云后,收编了近十万汉军,这使得契丹军事力量得以迅速扩张。

自安史之乱后,幽州镇的常驻兵力始终保持在10万左右,刘守光据有幽州时更豪言“大燕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

尽管在五代时由于战乱,幽州军队数量可能有所降低,但赵延寿在投降契丹前,幽州的军队数量应当不低于5万人。这在会同六年(943)契丹南下时,“契丹前锋将赵延寿、赵延昭将兵五万入寇”可证。除赵德钧的幽州军外,翟璋所领的新州威塞军亦为契丹所收。天显十二年(937)二月,契丹曾点发新州翟璋所属的“新、毅、蔚等州军马与契丹讨奚族达剌于。”

河东北部的云、朔州,在割让予契丹后,虽相继叛乱,但未过多久即被镇压,其地汉军最终也应归属契丹。尽管五代史籍上并没有关于新州威塞军与云朔地区的军力数量,但根据唐代在这些地区设置的诸军来看,其数量达到了3万多人。

由此,十六州汉军的数量应接近10万之众,这与契丹本身所拥有的部族军数量十分接近,这无疑极大加强了契丹的军事力量。

并且十六州汉军以步兵为主,契丹军队的兵种结构也得以从骑兵为主,转变为步骑兼顾的新结构,弥补了原本游牧民族军队单一兵种的作战劣势,使契丹在南下作战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在经济上,“幽州从古代一直到唐,都是华北平原北部的一个经济中心。”其“东有鱼盐之饶,北有塞马之利”,“红稻青粳,实鱼盐之沃壤”,燕云十六州的获得使契丹的农业与商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燕云十六州入辽后,契丹农业人口大幅增长,由此可见,获得燕云对契丹农业生产总量的提升也一定有数倍之多。除农业外,契丹的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安史之乱以后,幽州(今北京)长期处于藩镇治下,但其仍是唐朝东北边疆的一个重要中心城市。在城市规模上,幽州城内设有26个坊市,商业种类达到了30余种,城内人口数量也达到了近10万人。“诸道贩鬻,岁输珍货数百万。”太宗在获得幽州后,见到“城北有市,百物山偫”,进而“命有司治其征”。

无疑燕云的获得为契丹提供了大量的税收。

由上可知,占据燕云十六州后契丹的经济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与刚刚建国的后晋王朝面对的“藩镇未服,府库殚竭,民间困穷”相比,契丹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后晋君臣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如刘知远就认为,契丹“割中国之土地,收中国之器械;其君智勇过人,其臣上下辑睦,牛羊蕃息,国无天灾,此未可与为敌也。”

桑维翰也认为“契丹数年来最强盛,侵伐邻国,吞灭诸蕃,救援河东,功成师克,山后之名藩大郡,尽入封疆;中华之精甲利兵,悉归庐帐。即今土地广而人民众,戎器备而战马多。此未可与争一也。”因而后晋建国之初,石晋君臣都极力主张与契丹建立藩属关系以维持和平,终石敬瑭一朝对契丹始终恭谨如初。

燕云十六州的获得与中原王朝的称藩、恭敬之举,无疑加强了太宗的政治威望。

会同元年,后晋向太宗上尊号即暗含了“代表诸部推举之意,为辽太宗树立了威望。”而太宗在受后晋所上尊号的同时,举行再生柴册仪,从当时的意识形态来说,这就意味着“上天赋予他更大的权威和更高的地位,使他以塞北皇帝而兼任了中原皇帝。”这无疑解决了太宗继位以来的皇权合法性问题。

随后太宗借着个人权威大大加强之际,推动政治改革加强君主权力,极大的巩固了皇权。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契丹与中原的藩属关系,成为维护太宗权威的重要标志。

太宗南下灭晋前的政治背景

尽管后晋朝廷与契丹建立了藩属关系,但出于“夷夏之防”的原因,后晋朝廷内仍有不少反对契丹之声。如兵部尚书王权在被要求出使契丹时言“吾老矣,安能向穹庐屈膝!”桑维翰等人虽然支持对契丹的主和政策,但也无一例外地认为这一外交关系只是暂时的政策。

刘知远就认为后晋应当“训农习战,养息民,俟国无内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桑维翰也认为“王者用兵,观衅而动。”

“观彼之变,待彼之衰,用己之长,攻彼之短,举无不克,动必成功。此计之上者也。惟陛下熟思之。”

石敬瑭也因“虑契丹为后世之患”,将黄河沿岸的魏博等军镇进行了新的调整,“建邺都于广晋府;置彰德军于相州,以澶、卫隶之;置永清军于贝州,以博、冀隶之。澶州旧治顿丘,遣前淄州刺史汲人刘继勋徙澶州跨德胜津,并顿丘徙焉。”

加强河北防御,这些都说明了后晋普遍存在的抵制向契丹称臣的情绪和反抗意识。只是此时南北力量的差异,后晋将称臣契丹作为立国之初的政策,但后晋执政者所为具是蛰伏待机之举。然契丹对这一问题并非不知。后晋西京留守杨光远,在会同元年(938)就因政争失败“密以赂自诉于契丹”。安叔千在镇邢州时“尝密请内附”。

后晋内部存在着许多暗中勾结契丹的官员,并不断向契丹传递后晋朝廷的情报。在这一背景下,尽管契丹与后晋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关系,但在和平局面之下,则进行着契丹为维护宗主地位与君臣-父子藩属体系所制定的新经略政策。

石敬瑭时期的新经略政策

整个石敬瑭时期,太宗对中原的新经略政策分为两途,即控制镇、定二州,联结南唐。不过,这一政策在后晋的卑躬屈膝中从军事转向政治手段。会同二年(939),定州节度使皇甫遇被调任潞州节度使后,太宗“遣使谕高祖”,要求石敬瑭以王处直之子王威为定州节度使,“袭先人土地,如我蕃中之制。”

应当说此事并非太宗干预后晋人事安排的首例。

天显十二年(937)十一月,太宗在援助石敬瑭胜利后,即对石敬瑭提出“桑维翰尽忠于汝,宜以为相。”又为后晋指定石重贵为太原留守。太宗在将石敬瑭送于上党渡河时,再次对石敬瑭提出刘知远“此都军甚操刺,无大故不可弃之。”太宗的这些要求都被石敬瑭一一应允。

然而,一向对契丹十分恭谨的石敬瑭此次以“中国将校自刺史、团练、防御使序迁,方授旄节,请遣威至此任用,渐令升进,乃合中土旧规。”为由拒绝了太宗。这引得太宗勃然大怒,直接责问石敬瑭“尔自诸侯为天子,有何阶级耶?”可见太宗对于定州节度使人选十分在意。太宗所为就是要通过控制定州人事,进而掌控河北。

因为“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失中山,则河北诸郡不攻而自下矣。河北下,则京师不可都,而宗朝社稷危矣。”通过控制镇、定节度使一职,就可以将河北牢牢掌控在契丹手中。对后晋政权而言,契丹掌控河北对其若刃在颈一般,安危尽系于敌手。

显然石敬瑭十分清楚定州控制权丢失的意义,因而其断然拒绝。但石敬瑭也害怕此时破坏其与契丹的关系。

最终石敬瑭以王威堂侄孙王庭胤为定州节度使,太宗方才勉强同意。这不能说石敬瑭此举并未使太宗获取定州的控制权,因为王处直一族在五代时期,具为亲契丹势力,太祖太宗两朝先后受王郁与王都之请,南下驰援。述律后亦称赞王郁“汉人中惟王郎最忠孝。”可见王处直一族与契丹的关系始终十分紧密。

王庭胤虽未必如王郁、王都一般与契丹亲密,但至少在宗亲关系上受其叔祖王威等人的影响,对契丹保持着友好关系。会同五年(942),石敬瑭在消灭亲契丹的镇州节度使安重荣后,就立刻以历侍三朝“鲜有败事”马全节为定州节度使,将王庭胤迁置沧州。

总的来说,在随后的契丹南下作战中,马全节在定州多次重创契丹,而王庭胤未再启用。足见石敬瑭对王庭胤任定州节度使并不放心。与直接干涉定州节度使人选不同,契丹谋求对镇州的控制显得更加隐秘。石敬瑭时期,后晋共发生四次藩镇叛乱,其中有三次石敬瑭遣使告契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溥... 1644年,满洲人在吴三桂的带领下以异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王朝维...
原创 谁... 隋帝国的衰落,再次导致华夏大地兵荒马乱。隋炀帝退避扬州,这位从未经历挫折的强权帝王,在这次挫败中无力...
原创 夏... 中华文明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 在考古学诞生以前,中国古代大多数文献都将历史人文的开端放在了“五帝时代...
原创 中...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又无数次的分分合合,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时局,所以才造就了一批又...
谁是中华—日本、越南、朝鲜都想... 在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东亚儒教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很早就存在了以中华、中国自诩的“文化认同...
原创 隐... 一个死了?150年?的北极探险家,新证据和留下的谜团谁毒害了北极探险家? 北极探险归来,北极星被...
原创 波... 从1772年到1795年,女皇叶卡捷琳娜用了23年时间三次组团瓜分波兰,让波兰这个国家彻底从地图上消...
原创 博... #抗日战争# ? #历史冷故事# #八路军抗战故事# ? 从博野民军到津南自卫军(二) 在1937年...
原创 1...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任帝王陵墓,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成就其伟大的,不仅仅是墓葬内部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