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较量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军事较量,而是多层面的斗争,
除却双方领导人的政治能力以外,还有对国家未来的考量,以及最重要的是否拥有民心。
显然对于这几方面的对比,彼时蒋介石集团是处于下风的,但是思想顽固的蒋介石从来不会思索自身原因,甚至在晚年回忆国民党因何失利之后,在日记中写下一句:
“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得怪这两个人”。
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做了什么事让蒋介石将其列为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之一——李宗仁
蒋介石笔下的第一个罪魁祸首,便是曾与他有过职权之争的“好兄弟”——李宗仁。
为何说是蒋介石的“好兄弟”,只因蒋介石曾经为了拉拢李宗仁还与他拜为异姓兄弟。
1920年,蒋介石就已经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了,而彼时的李宗仁也是著名的北伐名将,是新桂系的“一号人物”,雄踞广西一隅。
当时的蒋介石虽是国民党的核心领导人,但是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多种力量盘横交错,单靠政权和蒋介石现有的军权是无法轻松掌控的。
于是蒋介石便盯上了彼时军事力量最为庞大的桂系军统领——李宗仁,并主动“示好”,向其抛出橄榄枝,甚至为了使李宗仁信任自己,还搞出蒋介石自己最为嫌弃的江湖义气那一套,交换兰谱并结为异姓兄弟。
不得不说,蒋介石确实是拿捏人心的一把好手,
李宗仁成功被他感动,并成为他坚定的支持者。有了桂系大军的支持,蒋介石也成功坐稳了国民党军政大权第一人的位置。
然而随着二人的共处,蒋介石狭隘、刚愎自用的性格就暴露了出来,还对日益壮大、军功卓越的李宗仁起了嫉妒和猜忌之心。
蒋介石手中的兵权越多,对李宗仁的不满越大。
1928年,北伐战争刚刚完成,蒋介石就开始着手对付军中兵权较大的将领。并以“把新旧军阀—起打倒才能完成国民革命为由”开始酝酿“削藩”,其中桂系首领李宗仁和同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便是他的首要目标。
在一次职位调动会议上,蒋介石欲要调职冯玉祥到其他军区,遭到冯玉祥的不满,并愤然离席。
蒋介石极为恼怒,一再表示让李宗仁出兵制裁冯玉祥,但是李宗仁岂会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一边对蒋介石好言劝说“党内干戈不可轻动”,一边坚决不出兵。
蒋介石虽然最后取消了行动,但心中对李宗仁的怨念加深,并因此将对准冯玉祥的矛头指向了李宗仁。
蒋介石为了对付李宗仁,先是派人在桂系大军中挑拨离间,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挑拨的陶钧、胡宗铎对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领导人十分感佩与忠诚,不仅没有听信挑拨,
还因此对蒋介石的挑拨离间大为不满
。
蒋介石之后又设圈套令他们觉得蒋介石要对他们出兵,于是他们率先卸下了蒋介石委任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就是这个举动,给了蒋介石对他们出兵的理由。
李宗仁得知此事后,只能痛批陶钧等人,他深知蒋介石此番的目的是他,于是连夜离开南京,去往上海避风头。
后来蒋介石以桂系反党为理由,正式出兵李宗仁,但李宗仁为大局考虑,并不愿意打这场内战,于是下令“休兵”,并逃往香港。
1948年3月11日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警告,执意了参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副总统竞选,蒋介石见劝告不成,又以“副总统最好是个文人”等理由阻挠他。
但是彼时的李宗仁为人宽厚,且在领兵打仗方面很有一套,在抗战中也身先士卒,军功卓越,深得国民党内部好评。
最终,李宗仁仍以1438票领先,当选副总统,蒋、李之间的矛盾白热化。
之后,桂系大军又以李宗仁为首,频频逼宫,蒋介石向美国求助,美国却也不愿在对已经失势的蒋介石提供援助。
彼时国内内战已经接近尾声,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面对突飞猛进的共产党节节败退,而蒋介石一面和共产党商议着和平,一面又储备着战争。美国也看出国民党大势已去,保存住目前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也支持李宗仁的划江分治。
蒋介石彼时贼心不死,根本不愿意作出丝毫让步,并且依旧试图反扑回去,收回北方失地。
但是美国并不给予他金钱以及武器上的支持,反而有意扶植李宗仁上台,而国民党党内拥有着桂系统军的李宗仁也对蒋介石虎视眈眈。
双重失利下,蒋介石只好“下野”,自行隐退,将军政大权交给李宗仁。
罪魁祸首之二——马歇尔
而代表美国来到中国李宗仁的,便是蒋介石的眼中钉之二——马歇尔。
马歇尔将军是美国总统杜鲁门派到中国调和国共关系的,
名义上是调和,实际还是为了美国在华的利益。
之所以派马歇尔前来,是因为马歇尔曾参加过二战,并且也是一位在政治上拥有极高成就的将军
。
在马歇尔到来之前,蒋介石一面与共产党签订“双十协议”,一面又公然违反协议大肆进攻解放区,试图占领华北和东北地区。
共产党敏锐察觉到了蒋介石的不守信用,于是先紧急切断了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有力阻止了蒋介石对华北的入侵。而东北地区由于蒋介石行动极快,暂时被其占了上风。
也就是这个时候,蒋介石踌躇满志,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反扑回去。而马歇尔的到来却让他退出东北,与共产党坚定和平协议。
蒋介石非常生气,面对共产党,他不愿意作出任何妥协,而马歇尔又接着告诉他,美国决定停止帮助国民党,包括给其提供的贷款以及新型武器枪械,只有在国民党在政治方面取得优异成果之后,才会继续展开对国民党的援助。
蒋介石听此安排只好表面听从马歇尔,在其心中却对马歇尔起了不耐之心。
在马歇尔的调处下,共产党也是抱有极大诚意的。特别是在周恩来与马歇尔的会谈中,
周恩来表示许多问题都可以进一步商量,也愿意让国民党军入驻长春,但是周恩来也担心,蒋介石进入长春之后又会提出进占哈尔滨的要求。
马歇尔当时明白,面对东北这块极其重要的军事基地,中共方面也想在这一区域尽可能的配置最强兵力,因此即便为了和平,愿意将长春分给国民党,也依旧会在东北尽可能的限制国民党的可行动地区。
于是马歇尔本人也有了更好的调节方法,他提出,共产党军队驻扎在东北北部,国民党在南部。
其实早在调节之前马歇尔就对蒋介石建议,国民党应该将兵力配置在长春和长春以南的地区,让共产党军队配置在哈尔滨以西至满洲里地区。
可是当时蒋介石顽固不化,执着的认为自己能打入长春,就也能拿下哈尔滨,于是驳回了马歇尔的提议,没想到最后的解决方法依旧是如此,还被马歇尔以不支援要挟。
马歇尔的提议被中共接受之后,共产党便遵守协议,不仅领兵退出长春还和当时驻扎在长春的苏联军队一起退出,彼时的蒋介石也并没有轻举妄动,只是迅速从军调部派出先遣小组赶往长春接管。并且还同意对政治政策做出改革。
但是令马歇尔没想到的是,这一切都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都只是蒋介石对他的虚与委蛇。
在谈判结束后,蒋介石飞往沈阳,等共产党军和苏联大军主力退出长春后,直接指挥国民党对长春进行反扑,以武力占领长春并企图消灭共产党军余部。
当时共产党剩余军队对其公然违约极其不满,当即回身歼灭了蒋介石的数个团。
但是谁也没想到蒋介石竟然以此颠倒黑白,大肆发报称共产党违约在先。
蒋介石还利用这件事向中共中央提出要求:可接受中共军队在东北有3个师,而国民党军为15个师的建议,但中共军队只能驻在新黑龙江省或合江省,也就是旧吉林省境内。至于东北政治问题,如中共军队驻扎地的省主席问题,须待军事问题处置妥切后再作商议,此时暂勿商谈。
之后又与马歇尔面谈时,又提出是由于中共先破坏协定,因此他才向中共提出此番要求,并希望马歇尔能与他一同出面,保证中共完成这些要求。
但是马歇尔并不认同,马歇尔认为中共是不会答应这样无理的要求的,并且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国共和平共处。
因为马歇尔的态度,蒋介石认为马歇尔并不是来帮助他的,而是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来到他身边为共产党说话的,遂对其更加不满。
马歇尔对蒋介石无可奈何,于是向美国提议,改变以往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政府,若想制止中国内战,必须寻找一位与美国政策所一致的国民党核心领导人。
于是李宗仁变成了马歇尔的下一任支持者,蒋介石对这二人恨之入骨,他认为是这两人阻碍了他的反扑计划,是他们阻止了自己带领国民党的复兴。
但是面对桂系军的逼宫以及美国对他的不管不顾,蒋介石无可奈何,只好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蒋介三次下野
这一次算是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而蒋介石一生中有三次“下野”。
第一次是在1927年,宁汉分裂之后,武汉的汪精卫,唐生智等人指责蒋介石“目中无党”“军事独裁”,反蒋的队伍声势浩大。彼时的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也因为受到蒋介石的猜忌针对,也对蒋介石积怨颇深。
内外交困下,蒋介石亲自到徐州指挥津浦线上的北伐战事,希望以军事的胜利来扭转政治上的被动,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因为战术不当,节节败退。
蒋介石恼羞成怒,认为是前方领军的将领失职,于是未经审判,甚至没有宣布罪名便处决了第三路军前敌总指挥、十军军长王天培。
彼时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大受震动,其他派系将领也人人自危。
于是各路将领串通一气,还联系了武汉方面的反蒋力量,伺机向蒋介石发难。蒋介石在指挥军队发现无人响应时,才意识到了不对劲。
之后各方面军队将领集体表示蒋介石多日劳累,需要“休息一下”了,蒋介石明白这是各路军队在逼宫。
可是此时的局面已是死局难以挽回,又考虑到自己目前地位确实不够稳固,还没有帝国主义的支持,
于是决定暂避锋芒,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宣布辞去国民革命总司令职务。这便是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
蒋介石辞职之后,立刻出国寻求各个帝国主义的支持,还和宋家联姻,打开了对美的外交之门。
这时候,国民党的内部依旧是争斗不断,于是便有人顶不住争斗的压力,向蒋介石发出让其回归的请求,这番请求一出,
便迎来了蒋介石其他爪牙的拥护,于是在1927年12月,蒋介石复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全国掀起了抗日狂潮,而由于蒋介石对日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国民的不满,反蒋势力空前高涨。
蒋介石考虑到形势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以退为进,在1931年12月15日再次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职务。这是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
第三次便是被李宗仁的桂系军逼宫下台,这次“下野”,蒋介石还信誓旦旦对李宗仁保证:“五年内不干政”,国民党的内部事务全权交给李宗仁负责。
然而实际上,蒋介石依旧和国民党的军政大员联系密切,南京政府内的一切大事也都是对蒋介石唯命是从,李宗仁跟本指挥不动蒋系大军,而政府内的大量黄金、美钞等也都被蒋介石运往台湾,
使得李宗仁的政府相当于一个空壳。
就这样,蒋介石不动一兵一卒,在1950年逼得李宗仁出走美国,自己再次复职。
回看蒋介石的一生,可谓是行走在权利的巅峰,有人评价他智慧过人,即便三次“下野”,却又凭借着自己的权术谋略,又三次上位;
但是也有人评价他智慧用错了地方,但凡他是为百姓着想为民谋生,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
蒋介石的失败真的是李宗仁和马歇尔的原因吗?
其实不然,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原因,对比共产党,蒋介石一心只为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同共产党一样将百姓放在第一位,如此便注定了他的失败,也昭示着共产党的成功是民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