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代的皇亲国戚过得如何?能凭借身份当官吗?
创始人
2025-07-16 01:32:22
0

宗室是我国古代皇权政治下的产物。宗室是集中在专制君主周围的特殊阶层,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来源于皇权,又能对皇权产生较大的影响。宋代的皇亲国戚过得如何?能凭借身份当官吗?

宗室任官的优待

在君主专制时代,就整体而言,拥有皇家身份意味着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在宋代,宗室成员担任官职也同样具有与其他普通官员所不具备的特权。

赐名授官:宋代宗室中的男性成员,宗子的赐名与授官同时进行。赐名授官自宋代初年,特别是宋太宗时期形成一项惯例。宋神宗元丰以前,近属宗室出生一律赐名授官,其赐名,根据服属远近情况而定,皇子出生三个月,即得到赐名授官。

其他宗室成员则到一定的年龄由宗正寺撰名呈进皇帝。南宋时近属宗室成员仍实行赐名授官制度,先由宗正寺撰名,交礼部、学士院审查后上报中书省,最后交由皇帝定夺。北宋早期由于宗室成员人数有限,所以赐名授官的年龄、官阶等具体措施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北宋灭亡对宗室命运影响巨大,其中有资格享受赐名授官的宗室近属受到靖康之难极大的冲击,使得南班宗室人数在南渡后大幅度减少。

计年迁转的优待:由于宗室近属赐名授官以后有官无职,其迁转难以适用一般的磨勘办法。北宋前期对宗室迁官没有具体制度,“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则普迁一官”每次迁转都是由皇帝在重大典礼上随机的恩赐。宗室的迁转速度更快。在宗室换官以前,按照普通武阶正常磨勘原则,自三班借职至诸司副使需迁转十次。

而在宗室改换南班官以后,自太子右内率府副率迁转四次就可除授遥郡刺史,迁转八次即可任节度使。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六月赵廷美五世孙赵叔韶“献所著文”,“召试学士院,入优等”。宋仁宗以宗子好学,特加褒奖,迁叔韶右领军卫将军,并赐进士及第。史称“叔韶为宗室召试之始”。自此以后,宗室纷纷效仿,或者以辞义文章自陈请试,或者经由宫学教授、宗司官员等举荐,参加学士院考试获得迁转机会。

科举中的特权: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正月十七日颁布诏令,停止袒免亲以下的赐名授官,改为给予参加科举的权力,同时朝廷赋予宗室的各种赏赐依旧。宋神宗改革宗室任官制度,允许宗室袒免亲以下参加科举。但是,最初宗室应举及第者并不多。当时宗室选试仍主要通过学士院或者秘阁别作考校,其实不同于宗室袒免亲有官锁应或者无官应举等科举方式。

宋神宗虽然允许宗室参加科举,但是宗室选试并不限于进士科一途。相反,朝廷通过其他考选方式,为宗室广开方便之门,从而使宗室相比较于普通应举者具有更多的优势,形成“有司考试之法之严密也,而独优于宗室子”的形势。

宋代专门设定量试这种考选方式优待无官宗室,疏属宗室成员年龄25岁以上、略通文墨,却又无力应举的人,可以参加量试。宗室量试开始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元祐更化废止,至宋哲宗绍圣年间重新恢复。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提出在科举中优待宗室成员的具体办法。在国家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中要对宗室加以优待。宗室成员的录取比例很高,有官应试的宗子每七人取三人,无官应试的宗子每七人取四人,非袒免亲不限人数、稍通文理就可以录取。而且宗子还可以在诸多不同的贡举办法之中,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一种来实行。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八月二十六日,礼部为了避免推恩过滥,奏请立定宗室量试年龄限制,因此重新申明25岁以上无官宗室才有资格参加量试。在南宋中后期,尽管宗室成员人数繁多,且大部分是无服宗室,仍然可以获得任官制度的优待。

任官的限制

宋代宗室任官制度一方面因为宗室的皇族身份给予其异于普通官僚的种种优待,另一方面也因为同样的原因给予其种种限制。这些限制的初衷既有对宗室的防范之意,又有保护宗室成员避免其陷入危险的境地。

宗室身为天潢贵胄,享乐安逸,容易触犯法律,如果等到宗室犯法加以惩处又违背了敦亲睦族之道,不惩处就破坏了国家的法令,于是宋代朝廷采取提前防范的措施,避免陷宗室成员于非法的境地。特别是宗室身为皇族,具有继承帝位的资格,如果担任敏感的职掌,难免沾带篡夺不轨的嫌疑,所以朝廷防患于未然,提前对宗室成员的任官加以限制。

宗室不得为执政:在宋代宗室成员担任实际职掌的实例中,罕有宗室担任宰相、参知政事,以及枢密院长贰等核心职位。

宗子不得为将官:自宋太宗时期朝廷确立授予宗室崇高的官阶,但是不能让宗室成员掌握权力,担任实职的制度。宗室赐名授官,授予的是武官官阶,其后迁转也是授予武官,但是这些官职有名无实,没有实际的职掌。宋神宗熙宁年间,变革宗室任官制度,允许宗室成员出外任职后,宗室虽带武阶官名,但不注带兵将官。

但是北宋、南宋交替的混乱局面却打破了宗室不得为将官的限制。宗室领兵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临时举措而已。宋理宗绍定年间,叛将李全围攻扬州,宗室赵善湘被任命为江淮安抚制置大使,带兵前往抵御,尽管他诛杀李全立了战功,仍不得不改任他职。

除此之外,还有“宗室不注缘边差遣。”“宗室不注学官。”“宗室不出使。”“宗室不得入蜀。”虽然南宋延续了北宋时期的任官限制,但是这些限制时有打破,体现了南宋宗室成员在政治生活中有着更大的的作用。

宗室任官的影响

宋代针对宗室采用了不同于以前或者以后朝代的任官制度,收到了特殊的效果,巩固了皇权统治。宋代建立以后,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对外戚、宦官、武官、宗室等曾经在历史上引起王朝内乱以至衰微的诸多因素加以防范。整个宋代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抑制宗室,以防止宗室阻碍利用广大的文臣士大夫为统治基础的做法,而且还通过皇帝的宴乐赏赐,制度的规范主动引导宗室向文臣士大夫转化。

在北宋的前期,宗室成员虽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授予有实际职掌的官职,但是其文化活动却逐渐趋向文人士大夫。到南宋初年越来越多的宗室官员占据有实际意义、重要的职位,与北宋时期的宗室成员相比较,他们更加接近非宗室的普通文臣士大夫。作为具有宗室身份的社会精英成员,南宋宗室处于皇帝与非宗室精英之间,他们散居在各地,而不象北宋时期那样集中居住,与社会保持严格的距离。

宗室成员大部分属于无服宗亲,他们进入仕途,主要通过科举和恩荫等普通官员的路径,尽管宗室保留有相当的优待政策。通过宗室任官制度,宗室成员逐渐成为了文臣士大夫阶层的一部分,尽管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分,而且这种特殊性在南宋晚期越来越微弱。宗室成员作为宋代统治基础中十分忠诚的一部分,宗亲身份使得他们比较其他普通的官僚士大夫,更容易产生家国一体的感受,即使无服宗亲也是如此。

宋代被称为看不见篡夺的朝代,历朝历代几乎不可避免的宗室叛乱行为没有发生在宋代。从维护政权的角度来看,宋代针对宗室的政策无疑是成功的,长达300年的成功政策绝对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宋代宗室任官制度。任用或者不任用皇族特别是皇子,是君主政体与生而来的麻烦。

制度设计上要求达到多个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些需求包括培养有经验而能干的皇帝继承人,帝位的传承和平进行,避免兄弟对抗和相争,厚待亲族等等。宋代通过宗室任官制度的设定、调整微妙地达到各种需求的调和点。宋代的皇位继承十分稳定和平。

在北宋末年战争爆发时,各地的地方政府中都有宗室成员担任官职,不少宗室担任的是知州、知县。在随后的时间里,围城成了家常便饭,地方长吏必须独当一面,面对战争和叛乱,许多宗室成员展现了自己的忠义。赵不试是宋太宗六世孙。宋徽宗宣和末年,通判相州,不久权州事兼主管真定府路经略安抚公事。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知相州。

第二年,金兵大举进攻。相州被长时间的围城,军心民心都有所动摇,不愿意坚守。赵不试对手下人说:“今城中食乏,外援不至。不试,宗子也,义不降,计将安出?”众人都没有回答。赵不试知道无法坚守下去,于是登上城墙与金兵约定勿杀百姓,得到金兵的许诺。然后赵不试下令开启城门,令自己一家大小进入一口井中,最后自己也进入井里,命令提辖官用土掩埋井口。

在围城之中,难以坚守的时候,赵不试作为地方长官可以为了避免屠杀向金兵投降,本人却带领全家自杀,以表示身为宗室成员对朝廷的忠义。

结语

宋代300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到,宗室官员总体而言为皇权统治增加了积极因素,特别在南宋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宋代的宗室任官制度在维护皇权统治上是比较成功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皇叔刘备显然处于善败者的行列,他一生遭遇数次大败,却总能败而后生,刘备的成...
原创 “... 谭嗣同大家都熟悉吧?那是个高中历史课本里的名人,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我们对他印象主要停留在他的一句...
宋玉对楚王问:忠良之辩与智慧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楚国以其独特的地位和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的英才。其中,宋玉作为一位卓越的文人与策...
原创 甘... 20世纪20年代,甘肃的局势扑朔迷离。当时,甘肃一共有八个镇守使,其中,四个来自回族,四个来自汉族。...
原创 浅... 文|文史充电站 编辑|文史充电站 马丁四世(MartinIV)是13世纪末期欧洲的一位教皇。 他在...
原创 浅...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天南海北的各少数民族求同存异,在人文风俗...
原创 赵... 1127年,金朝挥师南下,进攻北宋都城开封(当时称东京),开封城破。包括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内,还有大量...
原创 岳... 手握大权、位高权重、功勋卓著,堪称十二最的岳钟琪,被雍正皇帝“骗”进宫,玩了个莫须有,差点把命弄丢了...
原创 韩... 听到韩信被处死的消息,刘邦欣喜不已,同时也对一代兵仙就此陨落有些惋惜。 回到长安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刘...
原创 春...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个人。作为霸主,一本国经济要发达,二实力(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