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转折点——高平之战
创始人
2025-07-16 00:02:40
0

五代十国阶段,就是一个形式非常复杂的混战期。

其中以高平之战为例,是五代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于五代史来说意义非凡。

今天咱们就对高平之战进行一个剖析,讲讲他的起因,经过,以及胜负手的细节,顺便讲讲这场战争的意义。

1、战争起因

首先我们要提一个人,此人名叫

郭威

,正是后周的建立者。这个人的履历并不简单,早在前朝后汉时期,就担当枢密使一职,相当于国防部长级别的官员,手下重兵也是虎视眈眈,从邺都称兵指阙,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在后汉的废墟之上建立了后周。

而后汉并没有被斩尽杀绝,而其中以刘崇为首的势力直接割据了河东部分,定都太原府建立了北汉。

而郭威此人,在建立后周之后啊也是殚精竭虑,一心搞事业,对北汉这个败军之将并没有放在眼里,而是采取了防御政策。

刘崇这边就非常的不安分,毕竟他是被郭威赶出来的那个,肯定不甘心屈居在这河东的角落里。他确实有出师南下的决心,可惜河东这里地理环境太差了,在这种土地贫瘠,百姓稀少的地方,很难组建起强大的军队,而且国力方面,也是完全追不上后周。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刘崇派兵攻周,几乎没有成功过。其中刘崇联合契丹攻晋州一战,因刘崇的骄傲自大,被后周守军和援军打的丢盔弃甲,元气大伤。

直到郭威去世,立下养子柴荣登基,后周内部政治集团出现问题时,刘崇才蠢蠢欲动,打算借此机会彻底铲除后周

,于是借兵契丹,在二月和契丹大军挥师南下,高平之战爆发。

2、战争伊始

当时北汉的大军有三万余人,由刘崇亲自统帅,张元徽任前锋,加上契丹杨衮所率的七万骑兵援军,共有十万余人,可以说是声势浩大,势在必得。

而后周的世宗面对敌军的来袭,决定御驾亲征,但受到了群臣阻挠。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来世宗刚刚继位,人心不稳,很多人都对这个位置虎视眈眈。二来这刘崇本就是败军之将,肯定不敢亲自领兵前来。

不过当时朝堂之中有一人坚持谏言世宗亲征,权衡利弊之后,世宗也是力排众议决定亲自会一会这个刘崇,并下诏表明自己的决心,在三月十一日出兵拒敌。

至于世宗怎么想的,其实很简单。

自己并非郭威的血脉,并且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功劳,人心难免不服。

很多人都对他的能力有所怀疑,封建社会本就有“异性者不能为后”的思想,所以此刻自己即便有兵权在手,也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自己眼下非常需要一个大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升自己的声望。

而刘崇的南下,就是一个机会。

第一刘崇肯定觉得后周此刻遇到先皇驾崩,自己焦头烂额。此时如果自己亲征,肯定可以出奇制胜。而第二,就是刘崇看不起他,觉得他一是年轻,二是刚刚登基,没有稳定的班底。

如果此刻不打消刘崇的高傲气焰,以后恐怕后周的北方不得安宁。

第三,如果自己能够亲征取胜,那么自然可以收复民心,在朝堂上立下威信,从此他坐在王座上,就没人再敢打他的主意了。如此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3、战前准备

对于这次亲征,周世宗也是非常的看重。因此,他也在战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布局上,他分兵三路,来牵扯北汉的兵力。北路大军可出兵在敌军后方,领其腹背受敌。南路大军作为主力,随他御驾亲征;西路大军和北路大军成犄角之势,负责截击。

且说北汉这边,首战告捷之后,乘胜追击,进军高平。与后周大军相遇。

于是北汉大军在南边扎营布阵,同样是兵分三路。分别为,中军刘崇指挥,西方由契丹杨衮指挥,东方由张元徽指挥。

后周自然也是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分三军布阵应对。

西方由白重赞、李重进指挥,东方由樊爱能、何徽将指挥,中军为向训、史彦超率领的精锐。

4、战中攻守

布阵结束,便是开战。刘崇想要先发制人,于是让东方张元徽率先进攻,此时南风大盛,北汉大军也是逆风而行出其不意,领兵千骑来攻击后周东方军马。

开战没有多久,后周军就溃败而逃,后方的后周部队也是闻讯军心大乱,数千人卸甲投降。

在这关键的时刻,周世宗为了挽回军心,于是亲自出战,扭转局势。

毕竟敌军逆风作战,虽然可以出其不意,但是不能打持久战。果不其然,军心安定后周军借着南风反败为胜。而北汉军则是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且说北汉西方的部队,因刘崇觉得契丹大军太多,若用之则可能胜之不武,加上别的种种考虑,便让契丹军不要参战。结果,北汉大军一败涂地,被杀的丢盔弃甲,辎重全弃。最后刘崇一方仅剩百骑,一路逃遁回了太原。

5、战争的后续

这场高平之战,也是以后周大获全胜而结束。但是这场本应该速战速决的抵御战,却被周世宗改变了性质

,急功近利的周世宗想要一鼓作气,灭掉北汉,可惜他没有审时度势。

本来,高平之战就是抵御入侵的保卫战,所以军需和准备都不足以支撑后周大军直捣太原,再加上士兵们打赢了战争,归心似箭,所以出现了重重问题。

首先在进攻的途中,士兵们开始烧杀抢掠。本来打算献粮欢迎的北汉百姓见此情景大失所望,纷纷逃入山谷。

在太原城下,刘崇下令死守,仗着太原成的坚固,和契丹部队的不断增援,硬生生将后周大军堵在了城门口,于是后周数万大军聚在太原城下,久攻不下,军心开始动摇。

为了解决军需问题,周世宗下令征粮,可惜却让他处处被动,最后骑虎难下,被迫班师回朝。

仓惶撤离后,太多的粮食无法运输,也不能便宜了北汉,只好就地焚烧。

回程时,军中更是以讹传讹,军心大乱,结果是兴师动众三个月,最后还是徒劳无功。

虽然高平之战胜利了,可后续的损失,也是非常的沉重。

6、战争的反思

这场战争,从北汉的十万大军南下开场,到后周的仓惶而归结束。双方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才导致两边都损失惨重。

北汉因刘崇轻敌自傲,让契丹大军袖手旁观。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刚愎自用,冒然出击。虽然出其不意,让他尝到了一点甜头,可刘崇却不见好就收,而是自鸣得意,于是在军中把酒言欢,开起了庆功宴。

大军松懈,失去了战意,于是才给了后周大军突袭的机会,数万人被几十人打的惊惶失措,并且直接攻入了刘崇的主帐,可以说是耻辱。

所以说骄兵必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后周这边,也是因急功近利,不做万全的考量,导致胜的毫无意义,甚至损失惨重。

但这场战争对后周来说并非毫无意义,这场精神上的惨败,让后周明白了军政的重要性。

于是后周开始注重严肃军纪,在经过一番裁冗留精的操作之后,成立了一支强大的禁军。

在之后的南征北战中战功赫赫,不但为北宋最开始的军事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榜样,还为北宋结束这两百年来的藩镇割据,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7、总结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明白了统一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地割据的政权也是逐渐腐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统一的前兆已经出现。后周建立不久,周世宗又正值年少登基,虽坐在王位上,可人心不服,威望不高。

内忧外患,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多如牛毛。郭威去世后,很多割据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出兵征战。这般百废待兴的场景,让周世宗万分的感慨。

在经过高平之战后吸取了教训的周世宗开始励精图治,他明白自己统一最大的难题就是军事。于是他开始进行军事改革,让士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让军法严肃,诸将效力。从公元955年开始,后周发动了统一战争。

在这般强大的虎狼之师面前,各方的割据势力不堪一击。后周的攻势也是势如破竹,一时间捷报连连,统一的步伐逐渐的提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唐朝文化巨匠:皮日休的传奇人... 一、概述背景 皮日休是唐朝时期的杰出诗人,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小洋楼开始“讲故事” 历史在眼... 天津,以独有的中西交融、古今共生的城市风貌而闻名。这里,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历史文化建筑仿佛时间的低语者...
原创 清... 遴选一组经过后期上色的晚清老照片,展现大清末年的社会面貌,历史“原来如此”。盘着二郎腿的青楼女子,挥...
原创 《... 诸葛亮的名字耳熟能详,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存在。 鲁迅对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评...
原创 欧... 俄罗斯作为领土面积高达1700多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欧洲的国家,为什么...
原创 浅... 文|文史充电站 编辑|文史充电站 阿罗尼斯德尔孔德家族自中世纪起便以商业和政治活动著称,并在历史上...
原创 刘... 刘邦本是沛县的一名小混混,起义之后在一众兄弟的扶持下坐拥天下,他感叹“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
原创 古...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对“知县”和“县令”两个官职应该不陌生吧?“知县”和“县令”都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地...
原创 中... 1、宋庆龄先生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