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的一个平凡日子里,在安徽省的寿县境内,一位当地农夫在距离县城西门约三百步之遥的土地上辛勤挖掘时,偶然间掀开了历史的厚重帷幕——他意外地发掘出了两件青铜编钟。
夜幕低垂,这位农夫怀揣着既好奇又谨慎的心情,独自重返白日的工作现场,继续深入探索,结果令人瞠目结舌,他接连挖掘出了超过三十件形态各异的青铜器。这一消息迅速在乡间传开,安徽省博物馆闻讯后,立即向上级部门紧急通报。省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指令省文化厅的副主管亲自挂帅,率领一支专业的考古队伍,火速前往寿县,展开了一场紧急而细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行动。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文物
经过考古人员们精心细致的挖掘与清理,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其内部竟藏有数量惊人的随葬品,包括青铜器、金器、玉器、骨雕及漆器等,总计超过五百件,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令人叹为观止。尤为值得注目的是,这些青铜器上普遍镌刻着铭文,其中“蔡侯”二字频繁显现,成为了破解古墓主人身份的关键线索。尤为珍贵的是,一篇长达九十余字的铭文,不仅细腻地描绘了蔡国的历史片段,还深刻揭示了春秋末期蔡国、楚国与吴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博弈与军事冲突,从而确认了这座古墓正是蔡侯之墓,但具体是哪位蔡侯,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蔡侯申盘底部铭文
吴王光鉴内壁铭文
为了揭开这一历史谜团,专家们深入浩瀚的历史典籍之中,寻找着任何可能的线索。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发现寿县地区在春秋晚期确属蔡国疆域,且蔡昭侯二十六年(即公元前493年),蔡国为躲避楚国的威胁,曾迁都至此,直至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这一发现为古墓的断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即墓葬年代应处于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47年这一历史时期。此外,墓中出土的一面青铜镜上刻有“吴王光鉴”的铭文,这进一步证明了吴王阖闾(即吴王光)与蔡国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结合阖闾的在位时间(蔡昭侯五年至二十三年),使得墓葬的时间范围得到了更为精确的界定。
当考古人员进一步清理出土文物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件极为精美的青铜酒壶,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了古代匠人的卓越才华和非凡创造力。这件方形铜壶,高79.8厘米,挺拔而庄重,壶口宽大,长18.5厘米,宽18.3厘米,设计得极为人性化,便于倾倒酒液,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
壶颈修长,线条流畅而优雅,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古代仕女,展现出一种温婉而又不失高贵的气质。壶腹部圆润饱满,表面装饰着繁缛细腻的蟠虺纹,这些蜿蜒曲折的纹饰,如同水波般灵动,又似龙蛇般威严,与十字界栏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富有韵律的视觉美感。这种装饰风格,不仅展现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蔡国贵族对于审美艺术的追求和崇尚。
两耳为兽形衔环,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它们相对壶体而言较为硕大,不仅增添了铜壶的稳重感,也寓意着守护和尊贵。四兽作足,对称分布,每只兽足都雕刻得精细入微,形态各异,既是对壶体的一种支撑,也是一种华丽的装饰,展现了古代匠人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
壶盖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采用了中原流行的镂空莲瓣形样式,分为六瓣,每瓣都雕刻得清新自然,仿佛盛开的莲花一般,既美观又实用。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匠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也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蔡侯申铜方壶
最为珍贵的是,壶颈内壁还刻有“为蔡侯申作器”六字铭文,这直接证明了这件铜方壶是专为蔡国第20位国君蔡侯申所制。蔡侯申,作为春秋晚期的一位重要诸侯,其专用的盛酒壶自然也是非同凡响。这件蔡侯申铜方壶,不仅见证了蔡国的辉煌历史,也承载了蔡侯申的尊贵身份和独特品味。这蔡侯申就是蔡昭侯,因此,人们可以确定,这个墓的墓主人就是蔡昭侯,同时,这件青铜酒壶也有了自己的名字:蔡侯申铜方壶。
蔡侯申铜方壶内部铭文
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蔡侯申铜方壶依然熠熠生辉,它的出现不仅为我们揭开了春秋晚期蔡国贵族生活的一角,也为我们研究古代青铜文化、审美艺术以及社会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蔡侯申铜方壶顶部
如今,这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纹饰绚丽的蔡侯申方壶,被定为禁止出国展出的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