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七年(1653年),敬谨亲王尼堪陷入泥潭,挥刀与明军厮杀,被李定国斩首示众,首级送往昆明。随同尼堪追击的八旗精兵,阵亡一千余人,其中将领二十几人,明军威震湖广。
尼堪,清朝名将,褚英的儿子,是清朝初年“理政三王”之一。清朝入关前,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主持军国政务;入关之后,多尔衮提拔自己的弟弟豫亲王多铎,兄弟两实际掌握朝政。1649年,多铎染上天花,不治身亡。1650年冬,多尔衮前往古北口打猎,中途暴毙而亡。郑亲王济尔哈朗,垂垂老矣,不堪重用。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辈相继逝去,孙子辈走向前台。入关之初,尼堪、博洛、满达海是“理政三王”,协助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如今则是顶梁柱。论军事能力,尼堪、博洛、满达海都战功显赫,不相上下。其中,尼堪的年纪比叔叔多尔衮还大3岁,追随努尔哈赤征战时,多尔衮还没机会上战场。1652年,博洛、满达海病逝,尼堪地位更加高。此时,清朝决定用兵西南,剿灭南明永历朝廷:吴三桂从四川出兵,孔有德从广西出兵,夹击云贵。清军采取行动,李定国决定先发制人,从贵州攻入湖南,夺取北伐的前进基地。
李定国出兵宝庆,孔有德率兵救援,途中被明军埋伏,损失惨重。李定国乘胜追击,孔有德退守桂林,举火焚毁王府,自刎而死,明军收复广西。定南孔有德阵亡,顺治惶恐不安。清军入关以来,孔有德、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等“四位汉王”冲杀在前,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弘光朝廷的战斗中,他们充当主力。孔有德自刎而死,李定国乘胜进军,夺取广西,并北上横扫湖南。为此,顺治决定派遣八旗精锐南征,以尼堪为主帅,率领6万兵马南下。尼堪骁勇善战,却十分轻敌,认为李定国不过如此。1647年,清军进攻四川讨伐张献忠,尼堪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也是不堪一击,纷纷溃逃。时过境迁,李定国今非昔比,尼堪这次失算了。为了击败尼堪,李定国决定诱敌深入,在森林中打埋伏。明军主动出击,尼堪连战连捷,更加瞧不起李定国。抵达衡州郊外,尼堪跟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身边只有2千八旗精兵,以及几十位高级武将。
李定国抓住机会,指挥明军从林中杀来,清军招架不住。激战中,尼堪陷入泥潭中,还挥舞着大刀厮杀,被李定国斩首示众,首级送往昆明,献给永历皇帝。尼堪阵亡,清军乱了阵脚,几乎被全歼,几十位将领殒命。尼堪南征时,麾下兵马6万,八旗兵约一万,其损失是可想而知。顺治年间,满洲八旗男丁约4万,衡州之战就阵亡约2千精锐,其中还有几十位将领,对清朝而言是个重大损失。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在昭莫多伏击噶尔丹,蒙古骑兵阵亡2千,蒙古也是元气大伤。清朝也好,蒙古也罢,本部人马并不多,只要消耗到一定的程度,阵营中的“汉军”将领就会倒戈,局势急转直下。衡州之战,明军士气威震湖广,李定国还想横扫湖南,建立北伐的前进基地。顺治皇帝胆怯,想对南明议和,划江而治。可惜的是,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战功,不但没能配合作战,还相互拆台,甚至兵戎相见,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
尼堪阵亡沙场,八旗损失惨重,为了挽回颓势,顺治让洪承畴出山,节制前线兵马。洪承畴能力强,又得到吴三桂协助,李定国、孙可望又不配合,明军不但失去北伐的机会,还在内耗中走向败亡。参考书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