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影中纪实
编辑
影中纪实
前言
1948年11月,蒋介石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
会议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战败,国民党该去往哪里?
众人讨论得相当激烈,但是提出的方案都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此时有一人站出来说道:“退守台湾是唯一的选择。”
在听到这个答案后,蒋介石虽然没有说话,但是眼睛里却闪出了喜悦的光亮。
给蒋介石提出退守台湾这个主意的人究竟是谁,彼时的台湾又是怎样的情势呢?
提出方案的人
1948年年末,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刚刚打响,蒋介石就已经嗅到了失败的味道。
彼时的国民党政权看似尚有一战之力,内部实则混乱腐朽不堪。
军队被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打得四分五裂、所剩无几,南京国民政府已然呈现危楼倾塌之态。
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层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都心照不宣地打着撤退的算盘。
只是在撤退到哪里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有人建议国民党重回西南,四川的崇山峻岭是天然屏障,国民党可以凭借地势与人民解放军负隅顽抗。
一旦输了,国民党军队还可以隐匿川藏进行蛰伏,还可以去缅甸搞流亡政府。
蒋介石认为西南尚可考虑,但是流亡政府那套实在没意思,自己绝不会搞。
还有人提议,不如撤退到海南岛,以后还可以退到菲律宾。
起初,有不少国民党高官对于这个提议都表示赞成,然而蒋介石却打心眼里看不上海南岛这个地方。
海南岛一直以来就是偏远荒地,耕地面积有限,更没有工业基础,要在这里搞发展、养军队,可谓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强力攻势,
一道浅浅的琼州海峡根本无法为国民党军队作屏障
,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简直是易如反掌。
因此,这个方案也被蒋介石给否决了。
坐在一旁的宋美龄看出了蒋介石心中的郁闷,随即安抚着说道:
“总统,其实您也可以考虑去瑞士。”
听到这句话的蒋介石也只是闷哼一声,对此不置一词。
去到欧洲之后就代表着彻底下台,除了有点钱财可以逍遥享受以外,他并没有实权,最终也只能放弃反击。
如果真的彻底认输到欧洲表面风光地度过余生,这让蒋介石感觉着实丢人。
就在此时,一个从未发言的人站了出来,随即开口说道:
“现在看似有很多方向,但是我认为,退守台湾是唯一的选择。”
这个答案让蒋介石眼睛一亮,他抬头望去,想看看说出这个方案的人是谁。
原来此人是一位名叫张其昀的学者,是当时有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
张其昀是1900年生人,与蒋介石算得上是浙江老乡。
此人自小就有着过人的学习天赋,18岁就考入了公认的南方第一学府,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史地部,在这里学习到了广博的知识。
史学大师柳诒徵、地学大师竺可桢都是张其昀的老师,除此之外,他自身也喜欢研究哲学,是名副其实的文科大家。
张其昀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做了《高中中国地理》的主编人,之后还到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
蒋介石旗下能够收入这样一位大才,说起来还是陈布雷的功劳。
一次查阅资料的偶然机会,陈布雷结识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张其昀。
此二人一见如故,对于彼此的能力见解都十分赏识,也是在陈布雷的影响下,张其昀才选择加入了国民党。
起初,蒋介石并不知道张其昀此人,但是却很倚重有着陈布雷。
陈布雷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被人称为“国民党第一支笔”。
为了友人张其昀的仕途顺利、得以高升,陈布雷亲自向蒋介石举荐了他。
至此之后,张其昀才正式加入了蒋介石的智囊团。
那么张其昀为何向蒋介石提出退守台湾的建议呢?
退守台湾的理由
张其昀之所以选择退守台湾这个路线,是因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首先,国民政府在台湾有着良好的群众拥护基础。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海战终以中国战败为惨痛结局。
《马关条约》中写明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自此之后,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蒋介石派代表去往台湾接受日本人的投降书
,台湾及澎湖列岛的殖民时期就此告终,得以再度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此,台湾民众先天性地拥护国民政府,国民党到台湾会有较好的民众基础。
其次,台湾岛本身就是一块宝地。
台湾岛的面积比海南岛要大,岛上物质资源丰富,也有着更多的耕地面积,水稻可以达到一年三收,足以满足国民党军队的粮食需求。
同时,日本人在殖民台湾期间在岛上进行了一定的工业发展,这使得台湾的发展进程较快,在此之后能够有良好的经济形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台湾与大陆之间有着台湾海峡作为天然屏障。
如果国民党选择撤出大陆去往台湾,共产党彼时并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那么必然会停止追击,这就留给了国民党喘息的机会。
在张其昀看来,台湾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除此之外,台湾一直被国民党政权所掌控。
自二战结束以后,台湾都在国民政府的管理之下。
彼时的台湾本土尚且没有共产党的势力渗透,民众不会轻易展开动乱,是国民党极其容易掌权拿捏的地方。
而在1947年,国民党将领孙立人更是已赶赴台湾训练新兵,时刻做着战争准备。
可以说,当时的台湾已经成为了国民党的最后一线保障。
最后,美国对于台湾很是看重。
台湾岛正处于太平洋西岸,恰巧扼守太平洋西航道之咽喉,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美国一定不会放过,反而会想办法利用台湾。
因此,只有国民党退守台湾,才能真正得到美国之后的战略扶持。
在听完张其昀给出的上述四条理由之后,蒋介石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之中。
虽然当时他并没有当即拍板,直接下令退守台湾,但是张其昀的话显然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也为他提供了更多思路。
他已然默认,台湾就是自己最后的退路。
在此次秘密会议之后,他暗地里授意蒋经国、俞鸿钧和宋子文,开始将大陆国库中的黄金白银往台湾转移。
有数据统计,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国民党共从大陆金库运出5批黄金送往台湾,其总数达400余万两,市值约4亿美元。
之后,蒋介石又安排军队有序地从大陆撤退,目的地自然也是台湾。
那么蒋介石没有去到台湾之前,是谁在对台湾进行管理呢?
管理台湾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压根对台湾不感兴趣。
彼时的蒋介石正在筹谋如何独掌中国政权,迫不及待地要对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内战,他着实不会想到,自己会从大陆败退,在一个东南小岛上聊度残生。
当日本选择投降,结束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时,蒋介石对这件事没有报以特别的重视,对派谁管理台湾这件事也没有多做考虑。
这时有人向蒋介石推荐了一个人,此人正是时任国民政府驻墨西哥大使的陈仪。
陈仪曾两度留学日本,对于日本的法律条文很是熟悉。
除此之外,陈仪还在福建省政府做了七年的主席,对闽台军政社情有深入了解。
要他去主持台湾事宜,对于蒋介石而言是最合适不过的。
1945年8月27日,蒋介石正式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在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
就这样,陈仪成为了国民政府任命的台湾实际掌权人。
然而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陈仪并不是管理台湾的合适人选,反而给他惹了大麻烦。
陈仪这个人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将台湾管理得乌烟瘴气,政府单位内部结构混乱,存在严重的腐败贪污行为,就连国民党警员都在当地横行霸道、仗势欺人。
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警员在台北当街查缉私烟,居然殴打烟贩林江迈致其流血,还开枪误伤当地群众陈文溪致其不治身亡,引起民怨滔天。
由此,声势浩大的
“二·二八起义”
爆发,台北市民罢市,到大街上进行游行请愿,要求国民党交出罪犯。
尽管起义运动遭到镇压,但是民怨难平,台北市民再一次发动了大规模武装暴动,这一次直接要求陈仪下台。
虽然这场暴动最终被国民党派兵压制了下去,但是陈仪是彻底失了民心。
为了平息民愤,蒋介石撤掉了陈仪,任命心腹魏道明为台湾省主席。
随着战局的进一步变化,蒋介石越发意识到,自己要对台湾加以重视。
在这个时候,他便想让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到台湾做主席。
但是令蒋介石感到为难的是,儿子蒋经国是一介文官,台湾当下暗流涌动、政局不稳,当务之急是要有一武将坐镇。
这个时候,蒋介石想到了正在台湾养病的上将陈诚,随即给他发出了上任台湾省主席这一任务指令。
彼时陈诚想要拒绝,但是随后他又收到了,蒋介石亲自发来的另外一封加急电报。
蒋介石在电报中这样写道:“若再延迟,恐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失败。”
看到蒋介石这样说,陈诚也只能带病上任。
这时的陈诚又注意到,蒋介石要将儿子蒋经国调任为台湾党部主席。
他这才明白过来,蒋介石并非是有心栽培他,而是想让自己给蒋氏父子开路。
这算盘打得比谁都响,到最后陈诚也不过是蒋介石身边的打工仔。
但是陈诚已经被蒋介石推到了这个位置上,所以也只能揽下这个摊子,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等待着蒋氏父子来台掌权。
就在同一时间,蒋介石也在大陆进行着最后的无用挣扎。
虽然蒋介石很是认同张其昀退守台湾的建议,但是他内心依旧是不想退出大陆的。
就在新中国成立两天之后,原本龟缩在广州的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前往台湾,而是乘机出逃重返西南,妄图在当年据守的重庆“东山再起”。
1949年11月,蒋介石秘密在重庆集结军队,然而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是散沙一盘,根本就没有与我军一战之力。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军南川以北的区域歼灭国民党军第20、15兵团,而后接连歼灭重庆外围的国军第一军一部,蒋介石盘踞的重庆彻底失守。
11月30日,蒋介石逃往成都,放言准备实施固守四川的川西决战。
在此期间,蒋介石努力伪装成胸有成竹的样子,在成都地区进行演说、接见官员,将自己的行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当时国民党内部已然四分五裂,95军副军长杨晒轩已经准备起义,放言将承担“捉蒋”任务。
与此同时,我党的地下党成员也在积极准备着活捉蒋介石的行动。
面对如此消息传来,蒋介石心如火烤,整日郁闷不乐。
12月3日蒋介石还举行了一次阅兵,但是这次阅兵却让他更加郁闷。
升旗的时候,眼见着青天白日旗升到一半,牵引的绳子突然断了,旗子在风里摇曳了一阵,最后摔在了地上。
这在众人眼里均是不详的预兆,也让蒋介石的情绪一下子落到了最低点。
他自知大势将去,演讲到最后已然有了哽咽之音,整个阅兵仪式随之匆匆结束。
12月8日,一连几日不曾出屋的蒋介石突然拉着蒋经国,去到成都街上转转。
看着沉默不语的父亲,蒋经国知道蒋介石是在和大陆做着最后的告别。
就在上街当日,蒋介石接到卢汉在云南发动起义的电报,随后刘文辉也宣布起义。
蒋介石明白,自己是时候该离开大陆了。
在成都度过了在大陆的最后十天之后,蒋介石决定撤往台湾。
12月10日下午2时,蒋介石带着蒋经国在成都凤凰山机场乘机仓皇出逃。
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继续推行专制独裁统治,他始终妄图反攻大陆,这也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分离的格局,遗留下了如今的台湾问题。
虽然目前台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问题,容不得别国进行干涉和插手!
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相信终有一日,台湾会回归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