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1年,毛主席南下视察,他乘坐的专列在途经许昌时停了下来。
负责宣传工作的纪登奎向毛主席详细地说明了当地的发展情况,其出色的表现还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后来毛主席更是每次都要他来汇报工作。
那么,这个比毛主席小了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何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在那时,他的顶头上司又是谁?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表现出色纪登奎受到赞扬
1951年,毛主席南下巡视。
那一次,因为毛主席想了解许昌的情况,所以他所乘坐的专列在途经许昌时停了车。
那时,负责汇报的是路宪文和纪登奎。为了汇报工作,路宪文和纪登奎两人一大早就在车站侯着。
可谁知,当工作人员喊人上车时,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仗着职位比纪登奎高,竟抢在了纪登奎前面。
在上了毛主席的专列之后,路宪文紧张了起来。
见此情形,毛主席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说,
“信阳是不是有个地方叫上蔡县?那有了上蔡,肯定也有下蔡吧?”
听到这话,路宪文更加紧张了,他结结巴巴地说,
“只听说过上蔡县,没听说过有下蔡县。”
毛主席又说,
“当年宋世杰告状去的那个文庙还在吗?”
对这个问题,路宪文也是毫不知晓。
路宪文对当地的情况一无所知,这让毛主席对他的工作态度产生了怀疑。但他也没有明说,而是让路宪文开始汇报工作。
在此之前,为了能够在毛主席面前表现自己,路宪文特地让秘书为自己准备了很多材料,以突出自己在当地所做出的贡献。
于是当毛主席让他开始汇报时,他便侃侃而谈,将自己过去的光辉经历统统讲了出来,甚至还说起了自己带动人民用红薯做包子和点心的事情。
路宪文口若悬河,却将毛主席最想听的,当地的发展情况避而不谈。
路宪文的行为让毛主席的内心一阵反感,当即要求换一位工作人员上来汇报工作。
路宪文下车之后,一个劲儿地埋怨,还说毛主席问的都是自己没有准备到的问题。
对此,秘书感到非常无奈。
在路宪文和秘书交谈的时候,纪登奎上了列车。
毛主席是纪登奎的榜样,况且这也是纪登奎第一次和毛主席见面,所以纪登奎的心里也有些紧张。
在看到这个比自己小了30多岁的年轻人之后,毛主席露出了微笑,他亲切地问起了纪登奎的名字。
在交谈中,纪登奎还告诉毛主席,其实自己本来姓籍,因为之前的同志们总是弄错自己的姓氏,所以自己才改了姓。
当听到纪登奎说自己父亲名叫籍梦笔时,毛主席说,
“哦,真是个好名字。”
说着说着,毛主席还聊到了三国,还聊起了关公,还特地告诉纪登奎,其实关公不是山西人,而是河南人。
毛主席喜爱读书,通晓古今学识,即便是无聊的小事也能让他描述得趣味横生。
纪登奎突然觉得,面前这个人不仅仅是受万人敬仰的领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长辈。
于是纪登奎慢慢地放松了下来,言谈举止也变得愈发自然。
于是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整个过程就变得愈发顺利起来。
纪登奎向毛主席详细地说明了当地的发展情况后,还向毛主席介绍了当地的宣传网是怎样建设的。
在过去,纪登奎经常和当地领导一起实地考察,因此他对当地的情况也比较熟悉。
所以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一个小时内,他没有拘泥于资料中的内容,还对当地的一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纪登奎的汇报让毛主席非常满意。
为此,毛主席还派了中南局的工作人员对纪登奎汇报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向全国推广。
因为这次汇报,毛主席彻底记住了纪登奎这个人,每次路过许昌都点名要纪登奎过来汇报工作。
后来,纪登奎甚至作为许昌的代表在全国宣传大会上发了言,成了名人。
实际上,纪登奎在列车上能够有如此出色的表现,也和许昌领导团体以及纪登奎的顶头上司有关。
那么,纪登奎的顶头上司是谁?他又对纪登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意志坚定齐文俭一心为国
纪登奎当时的顶头上司是齐文俭,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齐文俭能走上领导岗位并能对纪登奎产生深刻影响,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1912年,齐文俭出生在河北灵寿。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齐文俭饱尝人间冷暖,愈发懂得和平的宝贵。
后来,在同伴的带领下,齐文俭投身革命,开始全心全意地从事群众工作。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内形势异常严峻,拯救处于危机中的祖国已然成为无数国人的目标。
在这时,虽然共产党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可国民党却无视我国的危机,甚至对日本人的侵略毫不反抗。
国民党始终无所作为,使我国青年人从不满失望走向了自救。
后来,全国各地的青年人开始宣传抗日,齐文俭也是其中的一员。
齐文俭在家乡的各个地方进行宣传,在他的宣传下,当地的共产党的队伍日益扩大,就连煤矿工人也都受到了齐文俭的影响,自发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
1934年,齐文俭听从组织安排,进入国民党的骑兵团工作。
在那里,齐文俭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依旧在暗中扩大我党队伍。
在国民党中发展共产党员和宣传抗日思想是重罪,深知此事的齐文俭一直谨慎行事,却还是难逃一劫。
一年后,被叛徒出卖的齐文俭被国民党抓了起来,被关进了监狱。
面对五年的牢狱之灾,齐文俭没有抱怨也没有后悔。
然而,国民党看中了齐文俭出众的工作能力,还为此一直拼命拉拢,甚至用高官厚禄来诱惑他。
对此,齐文俭嗤之以鼻,公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决心。
从此之后,齐文俭彻底站在了国民党的对立面。
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狱中大力宣传抗日思想。
因为伙食太差,他还和狱友们绝食抗议,这让国民党不得不改善了他们的伙食。
七七事变后,游击队冲进齐文俭所在的监狱,将狱中的人们救了出来。
而重获自由的齐文俭则是马不停蹄地继续投入到抗日工作之中。
终于,他的所作所为也得到了认可,一年后,齐文俭正式入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他在家乡和晋察冀军区大力宣传抗日思想,让当地的大批青年人都加入到了抗日的队伍之中。
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在豫西地区四处奔走,可以说,河南的解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齐文俭的大力宣传。
后来,齐文俭更是带领着数万人支援了前线,促进了石家庄的解放。
一九四九年后,齐文俭被任命为许昌地委书记,纪登奎则是副书记。
在众多河南干部中,齐文俭总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个人。
因为齐文俭虽然年轻,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共产党员,对于推动地区发展,他有着独特的见解。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带领着许昌领导团体对许昌的各方面进行了整改。
在他的努力下,许昌蓬勃发展,在抗美援朝时期还向前线提供了大量物资。
对于许昌的每一件事,齐文俭都是亲力亲为,为纪登奎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齐文俭的身边,纪登奎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后来更是成了齐文俭的得力助手。
毛主席南下视察时,齐文俭在当地的工作非常顺利。
在他的带领下,许昌领导团体也都对当地的情况了然于胸。
纪登奎之所以可以获得毛主席的肯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好上司。
那么,在纪登奎成为名人之后,作为纪登奎上司的齐文俭又怎么样了呢?
兢兢业业齐文俭一生奉献
在纪登奎得到肯定的同时,中央也对齐文俭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没多久,纪登奎和齐文俭就双双升职。
从此之后,两人继续在河南的不同地区发光发热。
几年后,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才四十出头的齐文俭更是成了省级干部,可谓年轻有为。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齐文俭一直都在河南工作。
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脱离群众,所以他在当地的口碑一直很好。
1959年,齐文俭视察工作时发现,永城县的浮夸风依旧盛行,当地负责人粉饰太平,全然不顾当地实际情况。
有人看不下去,便向上级反映情况,谁知竟遭到当地领导迫害。
那些年,当地民不聊生,大批人逃走,甚至有人饿死在途中。
得知此事后,齐文俭又急又气,首先向上级部门反映了情况。
他帮助被迫害的同志们重新走上岗位,还让恶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
即便如此,齐文俭仍不放心,他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恢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
1960年的冬天,信阳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不少人饿死,当地一度陷入混乱。
不仅如此,当地领导还出了一个馊主意,那便是带着当地的村民跑去北京要饭。
齐文俭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感大事不妙。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齐文俭向周总理反映了这一情况。
周总理要求当地负责人调粮食运往灾区,并阻止当地人前往北京。
这是因为,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解决信阳人民的粮食问题,况且一旦有人去了北京,将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想到这一点,齐文俭主动接下了救灾工作的担子,和省里领导一道赶往信阳,第一时间筹集了一大批粮食。
然而仅这一批粮食远远不够。为了帮助信阳人民,齐文俭四处奔走,就连过春节时也没有好好休息,春节刚过就马不停蹄地跑到了北京。
中央对此事十分关注,了解情况后给信阳灾区调了一批粮食。
因为担心信阳人民不能尽快吃到粮食,齐文俭又连夜赶往黑龙江,亲自将粮食送到了灾民们的手里。
1979年,齐文俭已经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现在的他已年过六十,只想着帮助年轻人出谋划策,并培养一批新的新骨干。
但他不知道,后面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
原来,1981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汽车大王”案。
安阳的陈希海贿赂汽车公司干部,通过一系列非正当手段倒卖近百辆汽车,从中获利近百万元,成为了当时的“汽车大王。”
“汽车大王”逍遥法外,老百姓们却是敢怒不敢言。
原因是陈希海和全国15个省,100多个市的官员关系密切,其中大部分人位高权重,给陈希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陈希海就是在这些官员的庇护下才能如此猖狂,这让河南省委的领导者意识到,此事必须得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办
。
于是这个案子就交到了齐文俭的手中。齐文俭对这个案子关注已久,也知道陈希海的强大背景,但他没有害怕。
在接手此案的时候,齐文俭暗暗发誓
“一定要让这个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受到法律的严惩!”
于是,他和河南纪委以及检察院的领导团体们结合起来,通过四处走访调查,收集了许多有利的证据。
在此期间,齐文俭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幸运的是,经过一年的努力,齐文俭等人最终掌握了关键证据,成功地将陈希海和他的同伙送进了监狱。
“汽车大王”案轰动一时,后来还收入《中国反腐倡廉大事记》。由此可见,此案在当时的轰动程度。
顺利解决这一案子后,齐文俭也累倒了。
他的体重骤减,经常晕倒,但他却没有打算停止工作,他的病让家人和同事们都很担心。
直到最后彻底挺不住了,齐文俭才去医院接受了治疗。
后来,齐文俭的病情恶化,并被送上了北京的手术台。
术后,齐文俭只休息了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赶回了河南继续工作。
1984年2月7日,齐文俭的旧病复发,病逝于河南,享年71岁。
结语
齐文俭年纪轻轻就投身革命,为壮大共产党队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扎根河南,由他管理的地方,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是井井有条。
面对赞扬,齐文俭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带着整个领导团体一起进步,还培养出了像纪登奎这样优秀的骨干。
纵观齐文俭不凡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一辈子都在为党和人民服务。
可以说,齐文俭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还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