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帝制王朝,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后世的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成为中华历史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有人认为近代的衰落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对的错误政策,因为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始终没有做好好的表率,也有人认为清朝统治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创造了经济繁荣的奇迹,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双方也各有各的道理,毕竟评价历史本身就需要客观性,否则就是无端的抹黑或者过分赞扬。
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大清王朝走完了自己历史,虽然此后有过小规模的复辟,但几乎难以翻起什么大的巨浪,更多的被后人认为是一场笑话。而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也就更加的扑朔迷离,在动荡的社会里,他的身份本身就让人瞩目,普天之下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的行动,也许生在帝王之家,并非是一件幸事,他们必然要承担着许多无形的压力与命运的戏弄。而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位生在帝王之家的女子,并且还是溥仪的亲妹妹,她的命运也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天津时的溥仪
溥仪有七个妹妹,而他最小的妹妹——爱新觉罗·韫欢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相较于溥仪从小入宫,脱离父母生活的命运来说,她的命运确实还算是幸运的。
韫欢出生于1921年,醇亲王府的七格格,也是最后出生的皇族成员。她出生时,大清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她虽然有格格的身份,但是没有格格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出身于家庭不知道到底算是幸运还是悲剧,因为她们也会有大富大贵的生活,但同样也还得面对着时代的鞭挞,因为皇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她的父亲,大清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可以算作是大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了。很多人常说,清朝兴于摄政王,也亡于摄政王。当年多尔衮做摄政王时将9岁的福临抱上皇位,稳定了大清的江山。而到了200多年后的清朝,也在摄政王载沣的见证下走进了自己灭亡的深渊。但是,说白了,这个位置对于载沣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这个位置本身就不是载沣想做的。
清朝灭亡之后,载沣也没有想过什么复辟的事情,因为他知道那根本不可能。所以就关起来大门过起了教育子女的恬淡生活,要知道载沣本身也有着很高的文学才能,并且严禁自己的子女参与任何国家之事。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要载沣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载沣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所以就眼光来说,载沣确实是明智的。
而韫欢作为载沣最小的女儿,自然是受到了他的万般宠爱,这和溥仪的生活对比来看确实是幸运的。从小离家,被推上帝王,却还得面临众多困境,这样的生活溥仪自然是不满意。虽然说韫欢作为溥仪的亲妹妹,但两人的见面却并不容易。韫欢3岁时在醇亲王府才第一次见到哥哥溥仪,但因年幼,韫欢并不认识这位哥哥。直到1960年,年近四十的韫欢在周总理安排下才与溥仪团聚。对于自己的这位哥哥,她也没有过多的表态。她的身上有着很明显的载沣的身影,虽然说载沣被推上摄政王的位置,但骨子里的他并非是个热心权力的人。所以韫欢的性格也很是恬静,正如她的名字一样。
韫欢生于乱世,纵观她的一生,虽然有颠沛流离,但在事业和爱情上还算顺遂。后来,也许是为了不想用爱新觉罗的姓,因为这个名字很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她给自己取名为“金志坚”,来表达自己的所愿,而且这个名字也伴随了她的后半生,尤其是在从事教育事业时也一直用这个名字。
1948年时,她和朋友一起开办了“坚志女子职业学校”,这是一所专门为女子开办的职业学校。1950年,韫欢成为了公办小学的教员。韫欢在教育领域工作了将近30年,她的敬业精神十分可贵,她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出色的贡献。在这份工作之中,她得到了满足,因为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正是她所需求的,而她自己也很享受其中,并且还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挚爱。
韫欢和乔宏志是经和她一起开办学校的朋友介绍认识的,虽然乔宏志是汉族平民,但二人情投意合,他们的结合是以爱为基础的,是自由的,他们婚后生活虽然贫寒,但最起码是幸福的。并且她也是她的姊妹之中唯一和汉族结婚的人,她的这种精神确实值得人们称赞,也许没有什么锦衣玉食的生活,但这样的平凡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最起码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是幸运的。但是命运也许是充满了戏剧性,7年之后,她的丈夫就因病去世了。
但这并未打垮她,反而一直坚强的生活着,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拉扯自己的孩子。虽然说之后有一些部门给出了帮助,但她都委婉的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还有比自己更加需要这些帮助的人。她在自己热爱的教育岗位上退休,一直活到了2004年,享年83岁,她的一生应该算是清皇族之中命运较好的了。
在临终之时,她曾有所感慨:“我的家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历史的罪人,我这一生能够有机会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大的荣幸。”这样的话语让很多人感动,虽然说她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于教育,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