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德生为什么受到毛主席的关注?大造舆论的背后,是一身虎胆
创始人
2025-07-13 22:32:10
0

1968年,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幕式上,李德生受到了毛主席的重点关注。毛主席问他如何处理安徽的事情?李德生回答说,大造舆论。当时安徽的武斗非常厉害,李德生说得轻松,其实处理起来那可是相当棘手,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可以说,李德生正是因为正确处理了安徽的事情,才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从此他青云直上,迎来个人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直到成为正国级领导人。那么,李德生到底是如何处理安徽事情的呢?

当时的李德生是第12军军长。第12军隶属于许世友领导的南京军区,原本驻扎在苏北,肩负着保卫海防的重任。周总理紧急将它调到安徽,处理安徽激烈的武斗问题。

安徽问题尤以芜湖最为严重,两派势力拥有武器,居然冲击安徽当地的驻军。真是岂有此理。

许世友知道后,生气地说,再敢这样,直接开枪。但是中央有规定,开枪是绝对不允许的。

李德生非常冷静。做群众工作还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他亲自来到芜湖。两派势力剑拔弩张,枪炮相对,满满的火药味,一触即发。听说李德生军长亲自来到了芜湖,一个最好斗的造反派叫嚣:

我们欢迎李军长来谈判,但是只准李军长一个人前来,不准任何人同行。

这样太危险了,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谁也无法保证李德生的安全,大家都劝李德生不要去。李德生却坚持要单刀赴会。他认为芜湖的问题最典型,最激烈,如果能把芜湖问题解决好,会有利于整个安徽问题的解决。

至于他个人的安危,何足道哉?革命战争年代,李德生都是身先士卒,他先后负过6次伤,都是前驱伤。勇猛无敌,不怕牺牲,这正是李德生身上的可贵品质,所以他才能成为一名开国少将。

李德生驱车来到这个据点,造反派的头头在二楼。李德生让他们把梯子放下来,让他上去。造反派的头头根本就没有想到李德生会来,就好像当年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去重庆谈判一样,他压根就没有料到毛主席敢去。而毛主席真去了,蒋介石反而心虚了。

同样,当造反派的头头们,看到器宇轩昂的李德生,一下子就心虚了。李德生察言观色,先是厉声训斥,说他们持枪搞武斗,这是违反中央规定的。但是现在只要交出武器,过去的错误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讨论。

然后李德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造反派的头头根本无话可讲,表示愿意交出武器,听李军长的。第二天,他们就交枪了。解决了芜湖问题,安徽问题就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李德生逐一去查看其他派系的据点,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向他们宣传中央的政策。因为有了芜湖问题的先例,他们也都听得进去。最危险的一次,两派正在武斗,枪声不断。

部下建议李德生绕开走,李德生却直接把车开到了两派的中间。越是这个时候,他越是要亲自出现。李德生让警卫员把吉普车的帆布篷打开,他亲自拿着大喇叭喊话,要求两派停止武斗。

两派的头头们,都没有想到李军长会在这个时候出现,更没有想到李德生不顾个人安危,站在他们交火的中间喊话,他们都被震慑住了,对李德生充满着敬佩之情,双方都下令赶紧停火,不要伤到李军长。

然后双方都走过来,听李德生讲话。就是这样,虎胆龙威的李德生,几乎走遍了造反派的所有据点,向他们宣传中央的政策,批评他们的错误行为,说服教育,大造舆论,争取了群众,孤立了坏人,平息了安徽的武斗问题。

毛主席特别把李德生处理芜湖问题的经验作为典型,批转全国。在文章开头的那次会议上,李德生回答了大造舆论四个字,其实是他处理安徽问题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大造舆论就是要争取群众,耐心做群众的工作。

毛主席予以充分肯定,强调说,我们共产党人革命几十年,就是靠大造舆论,不然怎么搞了那么多部队?不做好群众工作,也就没有军队,没有党,没有无产阶级政权。

毛主席对李德生处理安徽武斗问题予以充分肯定,此后,李德生进京,担任了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党的中央副主席等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华裔青少年玩转德阳 | 探秘三...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鸭子河畔,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创新创...
原创 王... 王昭君陵墓历经千年,为何无人敢盗取,盗墓者:有过约定不能打扰 我国有着很长远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历...
原创 《... 近期,随着《姜子牙》的热映,封神宇宙又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而其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又再次...
原创 吕... 趣谈答案:吕布和张辽有着很大差距性,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吕布见谁都喊爸爸。 三姓家奴的由来 大家听到吕...
原创 关... 导游词:三国时代是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贯穿三国时代展现了英雄的奋斗史。 既有一代枭雄曹操,也有天时地...
原创 为... 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在有战争情节的片段中听见类似于“攻下城池”的台词,久而久之,我们便将攻...
原创 大...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竟然被河南农民证实真的发生过。而当地村庄山上更是频繁发生怪事,先是出现莫名白光,然...
原创 抗...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付出...
原创 谁... 开元二十八年,55岁的唐玄宗李隆基将自己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王妃,年仅21岁的杨玉环抢入宫中。自此,...
原创 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乃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常有豪情壮志的诗句传扬海内。 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