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不嫌南海远,独占上池春。”
医生这门职业贯穿古今,至今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医学的发展就已达到鼎盛。
在这其中,也浮现了许多人尽皆知的名医,秦汉时期人称“医圣”的张仲景、春秋战国的“神医”扁鹊、东汉末年“外科圣手”华佗等等。
他们作为历史中的佼佼者,都在各自的领域中独领风骚,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清朝的一位乡村郎中。
他竟敢把十几条大蚂蟥塞进慈禧的衣领中为其治病,而慈禧还高兴地称其为“良医”,甚至亲手写下了“御医圣手”的金牌匾。
小小郎中为何有如此能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历史往事。
阴差阳错进宫行医
这名乡村郎中名为禹五,在北京清河县有着自己的小诊所,以前是一名人尽皆知的兽医,专门为村里面的人解决一些动物的疑难杂症。
久而久之,禹五开始学习治人之术,虽然学艺不精,但解决感冒咳嗽等一些日常疾病,对于禹五来说还是不在话下。
话说如此,这普普通通的乡村郎中,是怎么能跟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搭钩的呢?
这禹五虽然身世平平,但他的姨表弟却是身高权重,是当朝醇王府上的总管,正是在自己姨表弟的引荐之下,禹五才从农村走到了皇宫大殿之上。
当时,慈禧太后得了一种极为不常见的怪病,请了大大小小的御医也没有得到解决,这可把慈禧太后着急坏了。
每天茶不思饭不香还经常拉肚子,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就发布了悬赏令,只要能够帮她治好病的就重重有赏,面对这不菲的报酬,禹五的姨表弟就找上了门。
虽然禹五只是一名农村郎中,但他的医术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是他出面,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再加上禹五憨厚老实,到时如果真医好了慈禧的怪病,还能独占慈禧的奖赏,这姨表弟的算盘可是算的精明!
刚开始禹五对进宫面圣这件事还是十分抵触的,毕竟慈禧太后可不是什么善茬,稍有差错就人头不保。
但在姨表弟的几番劝说之下,禹五还是扛不住姨表弟的苦口婆心,选择进宫为慈禧看病。
禹五一语道破天机
隔日,禹五就被乔装打扮了一番,看上去还真像皇宫中的御医,看着皇宫中金碧辉煌的宫殿,禹五的眼珠子转溜个不停。
很快,禹五就来到了慈禧太后的寝宫,在寝宫门口,几个王爷已经等候多时,他们对禹五左叮咛右嘱咐,“切记莫伤了太后”。
寝宫中的慈禧太后瘫睡在床上,面露难色,看见禹五的到来也丝毫不诧异,之前大大小小的御医都没有个结果,所以慈禧也是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禹五半跪在慈禧面前,就开始为慈禧号脉,不过半晌禹五心中就有了答案,随即开口道:“太后这病,我有办法医治”。
慈禧听后大喜,并称如果能够医治就赏其黄金百两,只见禹五不慌不忙的从医箱中开始配药,都是一些常用的腹泻药。
原来,慈禧太后并非得的什么怪病,只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染上了食道疾病。
在禹五的一番询问过后,慈禧太后也回想起在数天前吃了庆王孝敬的清水蟹,听到这个回答禹五心中的疑惑也被解开了。
大大小小的御医治不了此病,并不是医术不精,而是碍于庆王的面子,如果将庆王送的不新鲜食物这个事实,告诉慈禧太后,那么可能招来庆王的杀身之祸。
而从农村中来的禹五,哪懂这么多官场之道,随即便将原因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慈禧。
慈禧吃完禹五配的药之后,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很快,就在侍女的搀扶之下如厕去了,不久之后,慈禧的病果然就痊愈了。
蚂蝗成了救命关键
正当禹五要告退的时候,慈禧叫住了他,并且,让寝宫中的侍女全部出去,原来慈禧还有一个难言之隐,慈禧的身上长了一颗巨大的脓疮。
这颗脓疮虽然在御医调理之下,已经消去了一大半,但仍然无法根治,慈禧见禹五医术了得,便想让其出谋划策一番。
禹五观察了一会,随即便开口道:“太后这病,我也能治。”
但是,禹五却说需要点准备,改日再医,慈禧也只能勉强答应。
几日过后,禹五端着几十只大蚂蟥就进了慈禧的寝宫,连宫女见此都为之一震,禹五却担保说,“此物必能医治太后疾病”。
被脓疮折磨半死不活的太后,也只好任禹五“摆布”,只见禹五扯开太后衣领,将蚂蝗放在太后的脓疮之上,没想到蚂蝗居然吸附在脓疮上。
不久,在十几只蚂蟥的攻势下,脓疮就干瘪了下去,这脓疮病也算是彻底被禹五解决了。
慈禧见状,当场要赏黄金百两,并且加官进爵,但令慈禧没有想到的是,禹五谢绝了她的奖赏,并说到“治病救人乃医者本分”。
慈禧大喜过望,便亲手写下了“御医圣手”这四个大字,制作成了金牌匾,赠送给了禹五。
禹五也如愿回到了他的那个农村,继续造福一方,行医者大义。
结语
神医往往出自民间,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就连医者也成为了摆弄的棋子,只有真正远离了权力的纷争,才能静下心来潜心修行,收获学问。
而禹五正是没有权贵的束缚,他才能够发挥真正的医术,相比于朝堂中的御医,他们被多方势力裹挟着,根本没有办法做好医者的本职工作。
大多数医者都被卷入了权力的游戏当中,迷失了最初的本心,所以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掺杂了金钱与权利在里面,禁不住诱惑就会沦为他人的“奴隶”,背离了正道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