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袁,彭德怀内心里并不是没有看法。他向上级报告说,(王佐部)“现在各人经常有四五个老婆,生活非常舒服”,而且“守山成性,守不过劳苦,打不破恶习”。
彭德怀十岁讨饭,十一二岁做放牛娃,十三四岁到煤窑做童工,十五岁当堤工。因为常常需要弯着腰做苦力,他的背一直都有些驼。悲惨辛酸的个人经历,很自然地使他看不惯一切土豪以及“土豪生活”,尤其王佐部已经编成了红军,还来这一套,更使他觉得不能接受。
当然看法归看法,彭德怀也知道要团结这些原来的“山大王”,而且有一段时间,他和王佐之间相处得还算融洽。特别是在两军协同作战期间,有了枪弹物资等战利品,第五军都是与王佐部平分,王佐对此很是满意。
转折点是在袁文才逃回井冈山后,王佐变得有些难以捉摸了。有一天黄昏,彭德怀一个人去找王佐,本来是想解除王佐的疑虑,但王佐总是王顾左右而言其它,导致两人话不投机。黄昏后,滕代远派传令兵来接彭德怀回去,王佐的哨兵喊了一声口令:“站住!”
王佐在屋里听到后非常紧张,立即把手枪掏了出来。彭德怀坐着没动,说:“这里没有敌人嘛!”接着又向屋外喊道:“传令兵同志,你来干吗?”
传令兵回答说:“党代表要我来接你,怕路上有狼。”
通过这件事,彭德怀就知道王、袁猜忌心很重。听特委一诉说,他也觉得有出兵干预的必要。
在与湘赣特委召开临时联席会议时,彭德怀的意见是,先趁夜包围王、袁,等天明弄清情况后再做决定。
可是特委哪里肯就此放过自己的死对头,在第五军冲进王、袁所在驻地后,特委的一个负责人当即掏枪将袁文才打死在床上。王佐听见枪声,赶忙跳墙逃跑,结果在逃跑过程中掉到河里淹死了。他们带出来的部队随即也被特委予以解体和收编。
“王袁事件”在湘赣边引起巨大震动,客家群众对此极为愤怒,认为这是湘赣特委在公报私仇,打击客家人。王佐、袁文才原先虽然防范红军,但实无叛变之心,事件发生后,他们留在井冈山的余部便真的“通电反共”,编入了民团。
红军几次派主力攻打井冈山,都再也没有能够夺取这一天造地设的游击基地。听到王、袁被杀的消息,毛泽东禁不住跌足长叹:“这两个人杀错了。”彭德怀事后也对此做了反思,认为王、袁不该杀,杀掉他们,让红军吃了苦头。所得出的教训是,不该偏信偏听湘赣特委的话,没有做什么研究就仓促行动。
老彭在处理“王袁事件”中固然有错,但除了应特委要求调兵外,他本人并未在这件事情上存有私心。后来有人指责彭德怀是想借机吞并王、袁部,贪的是人家的武器弹药,他立即予以否认,并且声明:“我要是从袁、王所部拿回一杆枪,甘愿偿命赔罪!”
转自原作者:关河五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