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经中央授意,中野部队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其中,由刘伯承担任二野正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张际春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兼副政委一职。
在部队序列中,野战军共下辖第3、第4、第5三个兵团,其中,第5兵团的司令员是杨勇上将,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第4兵团司令员则由陈赓大将担任。
这也就是说,这三大兵团统一归属于野战军司令部指挥,刘(刘伯承)、邓(邓小平)、李(李达)、张(张际春)四位野战军首长皆是三大兵团司令员的上级。
作为二野军队的直接指挥者,刘、邓两位首长自不必说,他们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陈赓的上级。而李达呢,虽说资历上赶不上陈赓,但此人长期在中原野战军任职,军事水平也是超一流。
剩下一个首长张际春,低调谦和,似乎在名气上,不及陈赓。
其实,张际春在二野中的资历和威望,一点也不比陈赓低,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还要超出陈赓大将一大截。不过,较可惜的是,作为陈赓的上司,张际春在建国后却没有军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1955年授衔时,张际春为何没有军衔?
张际春是湖南宜章谢家村人,他早年毕业于衡阳第三师范学校,曾任宜章县农委书记、红4军秘书长等职。
张际春参加革命较早,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是宜章县的农民运动领袖之一。1928年,南昌起义部队来到宜章,张际春追随朱老总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任宜章县的游击队队长。同年4月,朱毛红军胜利在井冈山会师,张际春参加红4军党政建设,成为了红4军中有名的军政骨干。
虽然是老井冈出身,但张际春在平日的工作中却十分低调,当大家都在苏区坚持反“围剿”的时候,张际春则主动肩负起了红军中的政治宣传和组织工作。1931年,张际春担任红4军11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职,次年,又擢升为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红军长征时,张际春以红5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身份指挥红37团行动,三大主力会师后,其又进入抗大学习,成为了八路军后方政治部的副主任。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主持党政多年的张际春转行从事教育宣传工作,这一时期,他连任抗大军政委员会主席和北方局宣传部部长等职,成为了我党在陕甘宁边区卓越的军事教育家。
既然张际春有这么多丰富的经历,为何在二野中的名气却不如陈赓等人高呢?
其实,这除了与张际春个人所负责的职责有关外,还与张际春个人的性格有关。
在二野四大首长中,张际春是唯一一个在解放战争时期才进入中原任职的首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二野)连续发起了上党、邯郸等战役,虽然这两场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了,但部队减员较大,急缺军政干部补充。
为了加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军政力量,也为了尽快恢复部队实力,1945年8月,中央调张际春到前线工作,并担任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务委员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副政委等职。1949年2月,中野部队改称为二野,张际春转任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兼副政委,成为了野战军中仅次于刘、邓两位首长的军政领导。
无论是在晋冀鲁豫中央分局,还是后来的二野前委,张际春都是仅次于邓小平的三号领导,地位都在陈赓之上。
不同的是,张际春谦和稳重的工作态度,使之名气较各军事首长较小。
张际春在二野工作期间,常常对基层人员提及不要宣传他的革命事迹,一次,一位工作人员将他与刘、邓两位首长的画像一同并列挂展,当张际春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当场要求工作人员将他的画像拿了下来,并对在场的每个人进行了批评。
因为他这种低调谦和的性格,所以在后期的军史上,张际春作为二野三号领导的名气反而不如陈赓等人。
虽然张际春在工作中事事低调,但刘伯承、陈赓等人还是十分尊敬和信任他。据刘伯承元帅战后评价:二野能够取得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张际春同志在政治领导方面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张际春低调谦虚的性格,也影响了他后期的授衔。
新中国成立后,张际春长期在西南任职,这一时期,他担任西南军区副政委、西南局组织部部长和西南局第二副书记等职,为西南地区经济恢复做了大量的贡献。按照其的资历,其完全够授大将军衔,但张际春却主动要求参与文职工作,并担任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授衔前一年,有老部下找到张际春,劝说其不要离开军队,不然就没有军衔了。但张际春却坦然地说到:“有无军衔都不要紧,关键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为老百姓多做贡献。”
这样无私且为党为民的性格,没有军衔,就显而易见了。
不过,张际春虽然没有军衔,但他依然深为中央领导所信赖,像开国上将陈锡联,开国中将周希汉、王辉球、谭冠三等将军,依旧对这位老首长十分尊敬和敬佩。
张际春在1955年后,主要在国务院文教部门工作,他历任文教办公室主任和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复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8年9月12日,张际春因病在京去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