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长篇章回体
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的精彩毋庸置疑。
除去谋士的谋略、武将的英勇之外,作者对每个人的性格刻画也十分突出。这让后来读者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一直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让人们对汉末乱世的纷争,充满了好奇。
只是让人不解的是,战袁绍、破公孙瓒,
统一中国北方
的
曹操
,为何奋斗了一生依旧没能一统三国呢?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北方可是绝对的
经济发展中心
。无论
财力、物力还是人力
,北方都比南方更有优势。
对此,毛主席指出曹操的两大缺点,也正是这两个缺点的影响,导致曹操根本没法统一三国。
李世民的评价
了解毛主席的评价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如何。
身为唐朝最优秀的帝王之一,李世民的评价绝对足够份量。在李世民眼中,曹操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确实牛,临危不乱,奇谋对敌,作一个上将军绰绰有余,可当皇帝的话,那就
太勉强了
。
要知道历史上,古往今来所有开国皇帝,事情都是交给手下将领去做的,哪有每次战争都自己亲自上阵的道理。
以
汉王刘邦
和
楚王项羽
为例,汉王就把事情交给韩信,自己后方巩固
政治体系
,而项羽却一直亲临战场,最终取得成功的是刘邦,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一点上,
曹操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李世民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曹操
不能放权,也无法放权
。
不能放权的原因在于,历史上汉末时期的
世家大族
影响力,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恐怖。一旦权力脱离,他根本不敢想,谁会成为
第二个曹操
。
到了那个时候,即便后悔也来不及了。而无法放权的原因在于曹操手下,还真没有拿得出手的
帅才。
像许褚、张辽、乐进、徐晃等等,都是一等一的打仗好手,可要让他们
统御四方,
的确有些难为他们了。
这样一来,曹操也只能亲自出征,有什么事情自己看着,处理起来也十分方便。
而太宗李世民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生前最大的疑惑就是
李家分明贵为国姓
,可老百姓却更加信赖
崔、卢、李、郑四大家族
,这究竟是为什么?
毛主席的评价
由此可见,李世民的评判其实是脱离了实际情况以后做出的判断,并不算是真正的准确。而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显然更加令人信服。
毛主席则认为,曹操之所以没能统一三国,第一个缺点是
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第二个缺点则是
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同样的错误发生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最终的处罚方式根本不一样。
就优柔寡断而言,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分明应该朝着
四川
进发,争取将四川也打下来。毕竟当时曹操手中的真实实力,打四川一带并没有太大难度。
刘备南逃
,
东吴集团又龟缩防线,
这两方势力都可以徐徐图之。等到曹操将四川收入囊中,再集中力量对付孙刘联盟,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也必然更大。
可曹操却选择先放弃四川一带,之后又
后悔不已
,在决定天下的战略上面如此优柔寡断,怎么可能成就霸业。也正因如此,曹操
兵败赤壁以后,再也没有精力继续对南方用兵。
至此,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巩固北方势力,将统一天下的梦想,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
其次则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面对部将犯下的错误时,曹操总
愤怒不已
。并且对部将做出的许多举动,曹操也多持
怀疑
态度,有这样的想法存在,也导致手下将军们除去领兵打仗之外,根本不敢有太多的建议。
整个团队成了
一言堂
,这怎么可能发展壮大。可到了对待自己的时候,曹操永远有理由为自己
开脱。
削发代首
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曹操刚刚下令禁止士兵践踏麦田,身下坐骑就“故意”整他一手。
虽然面对众多将士,曹操用削发代首的方式赢得了好感,但大家都明白,曹操肯定不能
真死
。
类似的事情在整个三国时期还发生了许多,领导者无法做到以身作则,手下士兵也会开始喜欢找理由为自我辩解,
统一三国,终究成了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