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国民党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何梅协定》,从此之后,国民党力量基本退出了华北平原,日本也策划了“华北五省自治”。在这种背景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的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高呼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对日本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12日,上海的280位文化界的名人联合发布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提出了八项抗日主张,并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的一员,他的名字叫金仲华,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等职务。那么,金仲华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的结局又怎么样呢?
金仲华出生于1907年,浙江嘉兴桐乡人,早年时期,金仲华主要在家乡读书,稍微长大后,他考入杭州之江大学读书,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毕业后,金仲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担任了《妇女杂志》的助理编辑,从此之后,金仲华与编辑的工作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那段时期,金仲华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人士,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抗日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潮流。受他们影响,金仲华也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在1935年6月联合一部分文化界的人士发布了《我们对文化运动的意见》,号召文化界的人士主动站出来,在文化战线上抵抗日本侵略者。
“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金仲华也与其他文化界的人士一起在上海署名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金仲华继续在文化战线工作,他也在上海、香港以及重庆等地担任编辑,发表与抗日救国有关的文章。那段时期,金仲华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封锁了消息,大部分报纸都不敢报道皖南事变的真相,但金仲华勇敢地刊登出周总理写下的诗作,使得国内外都了解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了解了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意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金仲华参加了军管会,参与了接管上海的相关工作,此后金仲华继续在宣传战线工作,担任了《中国建设》杂志社第一任社长等职务。1953年,金仲华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主要负责上海市的文化、宣传工作,同时,金仲华还兼任了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主任,多次代表我国参加世界新闻工作者会议,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也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然而,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作为干部以及文化战线的先驱,金仲华受到了冲击,并被“打倒”,多次受到红卫兵的批斗,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968年4月3日,不堪受辱的金仲华最终选择在书房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61岁。
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很多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1978年,金仲华也被平冤昭雪,恢复了一切名誉。平反后,金仲华的骨灰被安葬在上海市龙华公墓,八十年代又被转移到上海万国公墓名人墓区,享受后人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