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河南省焦作的村民为了“证明”自家祖坟有700年历史,需要政府文物保护,决定挖开老坟“验明正身”!
结果挖开一看,吓坏考古队员!里面埋得居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宫廷御医”。
01、自掘祖坟
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从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东王封村说起。2007年前后,这片区域被政府划入了工业聚集区。
可是,东王封村的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却犯了愁!原因就出在村边那一片家族墓地上。
根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片坟地有几百年的年头了,占地150余亩,老辈人传下来的话说,这里面的墓葬从元代到明代,再到清代,足足有一两千座之多!
而东王封村的大多数人都(jìn),从家谱上来看从元代开始就聚集在此生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靳氏家族聚落。而墓地里,埋的都是他们靳氏的老祖先们……
村民们犯愁的正是这些老坟,其中有一座年代久远,据说是元代古墓。
可是,政府部门却未将此墓划成文物保护对象,这就意味着“祖坟”需要迁走!
眼看着祖坟要被迁移,靳氏后人们开会讨论后,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挖坟!只要能够挖出文物,就可以证明自己祖坟确实有保护价值!如果没有发现文物,就将墓迁往新的墓地……
02、文物现身
5月14日,村民们便开挖了。谁知,墓道口刚挖到1.5米深的位置,就发现“东西”了。一块神道碑和一合墓志被埋在了墓道处。
再往下继续刨土,挖到近6米深的地方,出现了青砖,还发现了陶俑头部!
这下子,在一旁围观的靳氏族人们有底气了,就说这座祖坟里有文物吧,这回铁板钉钉了!赶紧通知相关单位来“见证”一下。
很快,考古队进驻,开始了清理工作,在长8米,宽6米,深7米的墓道底部,一共清理出了83件珍贵文物!
在这其中,除3件为元代瓷器外,其余80件居然是一支排列整齐划一,人物现象生动,功能划分明确的“元代仪仗队”陶俑组合!
这支仪仗队包含陶车、陶马、陶人,两辆装饰豪华的轿车居中,这应该是主人乘坐之用;车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名佩剑牵马的壮士,一名为汉人,一名为蒙古人。
蒙古陶俑的服饰与其他陶俑不同,没有衣袖,赤裸着健壮的双臂,其面部表情非常生动,牙齿紧咬着下唇,双目圆睁。车前面还有两排仪仗俑,车后还有两排侍女俑以及持物男俑。
这些陶俑尺寸不大,但是历经七百多年的地下埋藏,居然色彩艳丽,毫发未损,实在是一个奇迹。
很显然,这么豪华的车队人马,必定是墓主人生前奢华出行的真实写照,那么,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03、不一般的墓主人
靳氏村民们此时也异常兴奋,虽然他们知道此墓是自家祖坟,且已有几百年历史,但是墓中到底埋着哪位祖先,却并不清楚。
如今,看看这出土的仪仗队,显然自己老祖宗当年身价不菲啊……
幸好,墓道口还发现了神道碑和墓志,有这东西存在,墓主是谁将很快大白于天下!
经过释读墓志铭,专家们大吃一惊,这墓里果然埋着个“不一般”的人物……
此人竟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宫廷御医”、嘉议大夫怀孟路总管、正三品官衔,名为靳德茂。
靳德茂,生于大安二年即公元1210年,子承父业成为医者,因为医术高明于公元1254年,被忽必烈征召为尚药太医、太医院副使,并随侍忽必烈左右。
靳德茂告老还乡之后,忽必烈感念其学识医术,赐封怀孟路总管。公元1292年11月,靳德茂在自己的老家焦作东王封村去世,享年83岁……
乖乖,谁说靳家祖坟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这回信了吧,不但是文物,老祖宗还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系,牛不牛?
不过,考古专家们查阅了不少史料,《元史》、《新元史》以及地方志中均未找到靳德茂的记载,这又是为何?
最终,在靳家人的族谱里,专家们找到了靳氏三世祖靳煌的记载,此人的官职和靳德茂一样!
于是,大家确认,靳德茂和靳煌应该是同一个人!
事情到了这一步,这座700余年的靳家祖坟,确实属于文物保护范畴无疑了。墓道里挖出来的80件元代仪仗队陶俑非常罕见,目前收藏于焦作市博物馆。
然而,墓葬也仅仅是挖到了墓道,之后由于靳氏族人的强烈反对,考古队只得放弃发掘墓室的打算,直接做了回填。
一场闹得轰轰烈烈的“自挖祖坟证清白”事件,就此落下帷幕。
不过,靳德茂之墓闹得人尽皆知,不知道会不会被盗墓贼盯上,毕竟仅仅是墓道口就出土了珍贵的文物,唉,不知是福是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