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它对我国长江流域水利、电力的开发做出了大量有益的贡献。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三峡工程在筹建时的那一刻起,就遭到了很大的阻力,若不是这位干部力排众议,三峡工程极有可能会胎死腹中,他就是王任重。
王任重是我国三峡工程的推动者,他曾担任过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和中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等职,并为我国三峡工程的筹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任重是河北衡水景县人,他1932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河北景县县委委员、中共津南工委委员等职。
相比较于其他的革命者,王任重的资历不算太高,其早年主要在衡水一带领导学生运动,直到1937年,他才进入延安党校学习,并被安排到冀鲁豫军区工作。
当时的冀鲁豫军区,正处在华北抗战的最前沿,为了领导冀南区人民抗日,王任重在进入根据地的第二年,就参加了前线战斗。
一次,一支数百人的日军深入我冀鲁豫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消灭这股敌军,年仅24岁的王任重随从杨得志司令员参加了战斗。
在战斗打响后,王任重奉命带领游击队向敌人的车队冲锋,不料,在刚刚冲下山坡后,他却被一发流弹击中大腿,血流不止。当时,警卫员劝他到后方医院进行治疗,但王任重却坚持留下来参与作战,他一面用纱布使劲堵住还在流血的腿部,一边又拿起枪支站起身指挥战友们冲锋。
终于,在他的强力指挥下,我冀鲁豫游击队最终全歼这股劲敌。
冀鲁豫反“扫荡”战役结束后,王任重因为表现优秀,受到了杨得志司令员的提拔,不久,冀鲁豫区第二分区成立,王任重遂担任中共冀鲁豫区第二分区政治部主任和冀南第四地委书记等职。
1944年,冀鲁豫军区与冀南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党委,王任重再次担任了新成立的冀南行署主任一职。
王任重在冀南工作了有6年多的时间,直到1949年5月湖北省委成立,他才被调往武汉担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当时,湖北全省刚刚获得解放,急需进行土地改革和剿匪工作,为了彻底剿灭鄂省残匪,王任重亲自指挥湖北军区部队参加战斗,最终完全恢复了湖北省的秩序。
除了参与剿匪,王任重担任湖北省委常委期间,还协助李先念书记展开了土改工作。当时,武汉、孝感和黄冈等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左”的错误,为了纠正这些错误,王任重带领省委同志亲自到基层去调查研究。
他以黄冈市为突破口,及时准确的纠正土改中的“左倾”错误,并为湖北全省经济的恢复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任重是在1954年正式担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这一时期,他不仅是湖北全省的一号领导,还兼任着湖北政协主席和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湖北全省真正的党政军一把手。
1953年2月,毛主席乘专列来到湖北进行视察,同月16日,王任重带领省委同志到汉口大智门车站进行迎接。在见到主席的那一刻,王任重心情十分激动,为了尽快让主席了解湖北的实况,他向主席着重介绍了湖北的公私合营情况,并受到了主席的高度赞扬。
湖北视察结束后,王任重陪同主席来到了蛇山黄鹤楼进行重游,后来,毛主席返回北京,其又担任了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等职。
王任重虽与主席第一次见面,但其却给主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主席又多次到湖北视察,并称赞其王任重是华北的第一才子。
王任重担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期间,主持修筑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湖北受到了波及。当时,关于荆江是否开闸分洪,防汛总指挥部和武汉党委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以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为主,反对开闸泄洪,而另外一种,就是以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为主,主张开闸分洪。
这一时期,两种意见都反映到了中央那里,不过,为了挽救更多的人民财产和生命,王任重力排众议,最终说服上级开启闸门。终于,在他的强力指挥下,湖北人民最终战胜了洪灾。
这次抗洪救灾的战斗,使得王任重意识到了修筑水坝工程的重要性,所以抗灾运动一结束,他便将修筑水坝的意见报告给了中央。
本来,这是利国利民的建议,可当报告反映到中央的时候,结果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有的人认为,修筑水坝工程会破坏长江生态环境,导致一些长江特有的鱼类灭绝,还有一些人认为,修筑水坝会加大财政的支出,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反对的声音过多,时任水利部领导人的傅作义、李葆华等人只好暂时搁置了这一建议。
虽然暂时搁置了这一计划,但王任重却一直记挂着这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提上议案,王任重在会上再次提出了修筑工程的计划。
终于,在他的不断推动下,三峡工程正式于1993年开建,并最终于2008年10月完成竣工。
王任重为三峡工程的推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8年后,其又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成为了我国的副国级干部。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王任重当选为中央宣传部部长。1992年3月16日,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王任重是我国三峡水利工程的筹建者之一,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三峡工程才正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开业。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革命者,也值得所有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