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各民族都在历史上留下过不朽的痕迹。
其中最为令人赞不绝口的就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
,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政治,文化,可谓是傲于世界之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政府调查统计中国境内民族可大致分为56个: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但是稍微了解历史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很多个民族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比如今天要讲的【鲜卑族】
鲜卑族中国古代相当活跃的民族,
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政权(五代十国),
统治大半个中国,为何如今却消失匿迹?现在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吧。
起源
说到鲜卑起源,上可追溯到黄帝时期,《晋书》有记:
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
这里的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
还有一说鲜卑起源于西汉初年,本是北方一游牧民族,后被匈奴驱赶,退居于鲜卑山,后兴起于今大兴安岭附近,归附于汉。
发展与崛起
臣服匈奴数年后,鲜卑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会,公元91年,北匈奴在东汉与南匈奴联合打击下,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其原来的草原地盘,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力量。后经历过三国时期,曹操的征讨。
公元316年—439年,
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
,再加上当时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区胡人的剥削。
胡人(包括匈奴、鲜卑、羯、羌、氐)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合称十六国十六个政权:
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史称“五胡乱华”。
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 386年拓跋珪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基本征服了“五胡乱华”的其它“胡”。值得一提的是鲜卑是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
孝文帝时期
公元471年孝文帝即位,几年后,开始了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想上推行儒学,儒家经典和儒家礼仪的广泛传播使得汉民族文化精髓被北魏吸收接纳。
政治上北魏延续了汉代的九品中正制,便于管理和监督。
风俗习惯上北魏制定政策,规定穿汉服、说汉话,并且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允许通婚。一系列汉化使得鲜卑族的一些文化流失,所以可以说
孝文帝是改革是鲜卑族消失的一大原因。
除了改革的原因,其实还有一大原因【环境因素】
鲜卑本是北方游牧民族,
用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
来久形容,在合适不过了。北方严峻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坚韧彪悍的性格,但是中原恰好相反,入主中原后,也就开始了浸染汉族文明温和之风之旅。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渐渐趋于汉化,渐渐丢失了民族之根本。
后面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汉化愈深,民族特性就愈淡,最后完全融入汉族,渐渐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匿迹。
额外要说的是,一直到唐朝,隐隐约约还有鲜卑的影子,李唐皇家就是典型的代表,唐朝初年,三任皇后都是胡人后裔。
自唐以后,似乎鲜卑族这个名字,在史书上便鲜有记载。
结束语: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越来越重要,其间大量文化交汇,有利有弊,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要全盘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
感谢各位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和评论。
免责声明:配图和部分材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