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11帝,倾心汉文化的就有五位,分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硕德八剌、元文宗图帖睦尔、元惠宗妥欢帖木儿。其中,元文宗的汉文化水平最高。
剩余六位帝王中阿速吉八和懿璘质班没有机会长大成人,自然也没有机会学习到汉文化。铁穆耳、海山、也孙铁木儿、和世瓎四位或长期驻守漠北或流浪在西藩,因此也没有接受汉文化的影响。
第一位接受汉化爱慕维护汉文明的就是元世祖忽必烈
他在汉儒臣的协助下推行汉法,建元建号,立都汉地,建立国家机构和法律体系,制定朝廷礼仪。不仅他自己身体力行学习儒术大力尊孔兴学,对太子真金,更是静心培养,让他接受儒臣的熏陶,成为当时汉化最深的蒙古皇室成员,更是汉儒势力的代表。
忽必烈父子不仅本人积极接受汉文化,还不遗余力在蒙古贵族子弟中推行儒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元朝宫廷贵族也是儒风大盛,接受汉文化的熏染成为趋势,在蒙古色目各族中更加广泛地传播。
第二位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因为父亲早逝,兄弟很得皇太后阔阔真的怜爱,阔阔真亲自为孙子选聘名儒为师傅。
当时名气很大的李孟被选上,海山兄弟就跟着李孟学习儒家典籍,海山十八岁就出镇漠北,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只留下十四岁的爱育黎拔力八达跟随李孟学习。
李孟是当时的大儒,向他灌输儒家伦理和政治观念,这些对他以后都很有影响,爱育黎拔力八达可以说是汉化很深的元代皇帝,他能够读写汉文,鉴赏绘画书法,还熟悉儒家学说和中原历史,这些,李孟功不可没。
爱育黎拔力八达是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的皇帝,周围聚集的正是当时的名儒以及儒臣,张珪【张弘范之子】、李孟、李谦、郝天挺、程钜夫、刘敏中、王结、王约、赵孟等等正是这些汉臣以及汉化的蒙古大臣们推动他汉化、儒化。
翻译刊布汉文化经史让各族国子生习读,尊孔祭孔,重开科举,使汉文化影响在各民族中进一步加强,更促进民族融合。
英宗硕德八剌
从小受推行汉法的父亲影响,耳濡目染,更容易接受汉族文化,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在他周围也聚集不少汉儒王集、王约、张琏、周应极、吴元珪、柯九思、小云石海涯【贯云石】等。硕德八剌汉学水平极高,能够诵唐诗,还擅长书法。
他的继位也是元朝仅有一次的按照汉人嫡长子继承制和平帝位传承,没有经过忽里勒台大会就理直气壮的继承皇位。
只可惜遭遇南坡,年寿不永,不然,在政治文化上的建树不可估量,更能改变历史进程。
元文宗图帖睦尔
武宗海山次子,因为政治原因,他是在中国的南方渡过他的青少年时代,结识了虞集、柯九思、赵惇、李光孝等汉儒。他能写诗,擅书法,还爱好丹青,建立奎章阁,读发扬文教功不可没。
元惠宗妥欢帖木儿
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也是个很有才情的皇帝,他的经历和元文宗略像,少年时期流放在南方,接受汉文化的熏陶,继位后接触的也是蒙古贵族中的著名儒臣,比如脱脱,所以,惠宗也是通晓汉文化而且擅长书法,能文能诗。对太子的教育让当代名儒镜心教导。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