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到1958年10月,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中国兑现了不在朝鲜留一兵一卒的承诺。
1958年,志愿军在朝鲜还有5个军,他们分3批,全部撤回国内。那么,都是哪5个军呢?按照撤回国内的时间顺序来说吧。
根据中央军委的安排,从1958年3月15日,到4月15日,1个月的时间,2个军共计6个师要撤回国内。
1个是第16军,这原本是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的一个王牌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纵队的司令员就是杨勇。纵队改编成军,由杨勇的爱将尹先炳担任军长。
第16军从1952年进入朝鲜,一直战斗到1958年,前后待了6年时间,从进入朝鲜,参加东西海岸防御战,和金城反击战,到最后撤回国内,军长始终是尹先炳。
尹先炳是湖北汉川人,15岁参加红军,19岁光荣入党,跟随红四方面军一起走完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加入129师,解放战争时期在杨勇领导的第一纵队担任主力旅长。
尹先炳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可惜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原本定的是中将,在1955年仅授了大校军衔,让人扼腕叹息。
杨勇担任了最后一任志愿军司令员,作为杨勇的老部下,尹先炳当然要跟随老首长战斗到最后了。1983年,杨勇病逝,噩耗传来,尹先炳悲伤不能自已,1个月后也逝世了。
另一个是第23军,这是第三野战军粟裕手中的一个王牌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纵队司令员正是赫赫有名的拼命三郎陶勇。陶勇被任命为第九兵团副司令员,却迟迟不愿意赴任。
其实,他是舍不得离开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第23军。1952年,第23军进入朝鲜时,军长是钟国楚,开国少将。到1958年从朝鲜撤回时,军长是吴瑞山,也是开国少将。
吴瑞山是安徽六安人,也是红四方面军将领。回到国内后,周总理宴请劳苦功高的军长们,
杨勇对吴瑞山说,你是军人,总理喝一杯,你要喝五杯。吴瑞山坚决服从命令,一连喝了20杯,真的是喝醉了,靠人扶着才走下了楼梯。
吴瑞山对人说,平时喝那么多根本没事,那天实在是太兴奋了,太激动了。足见将军的海量。
1958年7月11日开始,又有2个军撤回国内。
1个是第21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纵队司令员是开国上将韦国清。改编成第21军,首任军长是开国中将滕海清。1953年,第21军进入朝鲜,军长是吴咏湘,1958年,第21军撤出朝鲜,军长还是吴咏湘。
吴咏湘是湖南湘阴人,是一位参加过皖南事变成功突围出来的开国少将。进入朝鲜之后,吴咏湘因患鼻癌回国治病,治疗结束他立即返回了朝鲜,1970年,吴咏湘逝世。
另1个就是赫赫有名的第54军,这是一个顶呱呱的王牌军。第54军成立得较晚,由第44军和第45军合编而成,首任军长是开国少将丁盛。1953年,第54军进入朝鲜,军长还是丁盛。
到1958年,第54军撤回国内,军长依然是丁盛。打完抗美援朝战争,丁盛又统领第54军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再后来,第54军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作为54军的资深军长,丁盛在1969年担任了广州军区司令员,是较早走上大军区领导岗位的开国少将之一,非常出类拔萃。1999年,丁盛在广州逝世。
1958年9月25日开始,最后1个军撤离朝鲜,它就是第一军。志愿军的首任司令员兼政委是彭德怀,彭德怀是第一野战军的统帅,可是第一野战军的部队却很少进入朝鲜战场。
事实上,只有一个第1军。从1953年进入朝鲜,到1958年最后撤离,第一军的军长始终是黄新廷,贺龙的老部下,开国中将。1960年,黄新廷担任了成都军区司令员。
最后撤出朝鲜的5个军长,吴瑞山、吴咏湘和丁盛是开国少将,尹先炳最可惜,只是大校,黄新廷的军衔最高,是开国中将。丁盛和黄新廷的成就最大,都担任了大军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