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点赞关注头条号“杰瑞哥侃历史”,让杰瑞哥带您一同重温过去那些峥嵘岁月
1957年3月25日,福建省厦门市。
这一天天气很好,海面上也是风平浪静。由于福建的特殊气候,早春三月已经相当温暖,一仰头便是蓝天白云,一低头可见海浪翻腾,人们在这种天气里散步别提有多惬意了。
这时,一位神采奕奕的解放军将领从家中走出来,他个子不高,因为天气凉爽所以穿着单薄,领章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将星仿佛在诉说着他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这位将军就是在前年刚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的李发将军,此时的他担任解放军31军副军长,他今天要去厦门视察部队。
李发将军不知道的是,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感受厦门的风景。
李发将军在警卫员凌发凤的陪同下坐进专车,虽然厦门与金门隔海相望,在当时属于战备区,但这并没有影响李发极好的心情。他在车里饶有兴致地和工作人员谈起了过去的革命生涯,谈起了自己解放战争时期在渤海军区当司令员时的战史,谈起了自己敬爱的老首长粟裕、谭震林和许世友。
今天的李发将军有两项工作需要完成:
第一是视察厦门海防官兵,对防线查缺补漏;第二是主持军事会议,部署下一阶段的驻防任务。
李发视察完海防部队之后,便赶向会议室,当时他的警卫员凌发凤一直跟在他身边,这也是出于保护首长的职责,因为厦门这地方很容易被国民党特务渗透。
会议过程很顺利,但当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只见李发将军身旁的警卫员凌发凤趁他不注意,突然拔出腰间的手枪,对着李发将军就是“呯呯呯”三枪,在场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发将军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
警卫员居然开枪射杀首长!这要是没有亲眼目睹,谁会相信啊?!
大家在惊魂未定之中迅速将警卫员凌发凤按倒在地,同时连忙把李发少将送往医院抢救,但很不幸,李发受的伤实在太重,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了。
副军长被警卫员枪杀,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的叶飞上将直接张大了嘴巴:“此事太不寻常了,李发少将今年才44岁啊!竟然被自己的警卫员残忍杀害,一定要彻查此事!”
李发的老首长粟裕得知后更是拍案而起:“光天化日!一位曾经的军区司令,一位开国少将就这么被杀害了,一定要查清楚事实真相,严惩凶手!”
在北京的彭德怀和聂荣臻两位元帅接到叶飞上将的汇报后,第一时间将此事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后气得把桌上的东西全扫到地上,大喊:“简直无法无天!这件案子一定要彻查到底,还李发少将一个公道!”
彭德怀当即表态:“请主席放心,这个案子我准备亲自坐镇调查!”
毛主席点点头:“一定要将此事查清楚!我感觉这事背后没这么简单!要彻查凶手背后的势力,尤其要搞清楚这个案子是不是国民党特务的阴谋!”
这件光天化日之下的喋血大案震惊了全国,中央高层雷霆震怒,而且正值海峡两岸紧张时期,31军又驻扎厦门前沿,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李发将军的死就是国民党特务精心策划的,那个叫凌发凤的警卫员八成就是潜伏的国民党特务。
但这就蹊跷了,按说首长的警卫员应该是经过层层审查,而且还是最可靠的人呐!如果连精心挑选的警卫员都成了特务,那整个福州军区恐怕都要陷入恐慌了。
这件大案发生后,叶飞办公室的电话都被打疯了。彭德怀、聂荣臻、粟裕、罗瑞卿两位元帅、两位大将时不时地向福州军区询问情况。
李发将军的死,最伤心的要数他在渤海军区时的老上级许世友。许世友对李发一直都很欣赏,称其为最得力的下属之一。
李发少将1913年出生于安徽六安,16岁就参加了革命。1929年11月,李发参加了六霍农民起义。这场起义最后虽以失败告终,但却是李发革命生涯的开始。
在那之后,李发进入红军第四方面军,他作战英勇,团结战友,思想进步很快,从红10师28团9连班长一直做到红一方面军30军264团团长兼政委。在此期间,李发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战斗,西越平汉线、北穿桐柏山、血战独树镇、恶斗三要司、拼夺庾家河,还有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和直罗镇战役......为红军粉碎国民党“围剿”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李发将军先是在萧劲光的延安支队任职,后又担任过山东纵队特务第1团团长、独立支队第1团团长和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参谋长,虽然不是抗日主力部队,但李发率领官兵配合兄弟部队多次粉碎了数万日军对沂蒙山区的大扫荡。
李发还在胶东地区指挥部队开展“反蚕食”行动,协助保卫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整个抗战时期,李发将军最辉煌的一战还要属他担任胶东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时指挥的一场歼灭战。
当时日伪军集结了3万人马来势汹汹,李发将军审时度势,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将敌人主力引到一片低洼的地带,并在周围设下伏兵。当敌军主力进入我伏击圈后,李发当即下令全军猛攻,战士们直接朝着敌人就是一顿火力狠揍,李发将军也亲临第一线指挥。
此战最终毙伤日伪军一万多人,李发将军也因此战声名大噪。
1948年,李发以渤海军区参谋长的身份参加了济南战役,他和所部官兵在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的率领下与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13纵队协同攻城作战。李发当时给许世友提了不少作战建议,使得我军顺利打破了敌人在济南的外围防线。
济南被攻克后,许世友连连称赞李发:“李发这个参谋长很称职啊!他提出的几个点子在此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解放后,李发担任过渤海军区司令员和第31军副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负责率部驻守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李发将军镇守海疆,带着战士们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前来侵犯的美蒋海空军,并以火炮威胁金门诸岛,使得军威大振。
李发将军一生经历恶战无数,九次身受重伤,被评定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
而现在,他的突然身死令众多老首长、老战友都痛心疾首,纷纷要求严惩凶手。粟裕和许世友很多年后都还接受不了李发的死,李发将军16岁参加革命,往鬼门关足足逛了九个来回,身经百战而不死,却在和平年代死在了自己警卫员的枪下,实在太令人扼腕痛惜!
此案虽然扑朔迷离,但好在凶手没来得及畏罪自尽,所以只要撬开他的嘴,循循善诱让他说实话,案件真相就能水落石出。
毛泽东没有同意彭德怀前往厦门查案的申请,因为中央工作离不开他,而是令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全盘负责调查此案。接到命令后,政治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谭政带着调查小组就从北京立刻飞往厦门。
谭政坐飞机上想了一路,脑海里反复浮现着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警卫员凌发凤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实施枪杀呢,这样岂不是自投罗网?
第二、福州军区一向对国民党特务严防死守,如果凌发凤真是国民党特务,他是怎么通过审查成为警卫员的?
第三、福州军区名将如云,这个特务为什么偏偏要枪杀李发呢?
毫无疑问,这三个问题一解决,案件就会真相大白。
“一定要彻查凶手背后的势力,要查清楚他到底是不是国民党特务!”谭政反复想起毛主席的话,若有所思。
谭政的案件切入点很精准,他一到厦门便和叶飞上将开始调查凌发凤的背景,但调查结果一无所获。凌发凤出身广东省平远县,家里往上推好几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正经的贫下中农,他参军之前甚至都没出过县城,和国民党特务根本扯不上关系。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能做首长身边的警卫员并不奇怪。
初步调查结果让谭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凌发凤枪杀李发或许根本没有动机,纯粹是为了泄愤!又或许凌发凤最初的暗杀目标根本不是李发少将,他很有可能是给别人当了替罪羔羊!
要查明真相,看来只能对凌发凤本人进行审问了。
但谭政并没有命人对凌发凤实施威逼,而是采用了一种柔和的态度,谭政和凌发凤聊了很多关于他广东老家的风土人情,还有家乡人的生活情况。
聊着聊着,凌发凤的心理防线就彻底崩溃了,直至嚎啕大哭。他先是痛哭着忏悔了自己的罪行,然后告诉了谭政一个惊人的事实:
其实,他一开始想要枪杀的对象是自己的排长。
谭政果然没想错!李发将军就是个替罪羊!
凌发凤向谭政坦言,自己的部队生活并不快乐。
1956年凌发凤入伍的时候,部队里有一部分像他一样的新兵思想很不稳定,甚至酝酿着当逃兵。福州军区经常处于战备状态,从军官到士兵平时的精神就很紧张,如果出现逃兵甚至叛逃台湾人员,影响是相当大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领导采取的不是思想教育,而是严加限制的办法。
上级命令凌发凤和他的新战友们只要离开营房就得请假,甚至连大小便都要班长批准,有时还会派人监视他们。为了防止新兵开小差瞎嘀咕,凌发凤和他的老乡就连讲广东家乡话都会挨批评。
凌发凤的性格比较沉闷,而且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军队的高度纪律性和服从性令他很不习惯,感觉坚持不下来,加上他的直属排长一向认为军人就应该服从命令,不应该胡思乱想。如此一来,凌发凤经常感到的不是战友之间的体贴关怀,而是冷冰冰的训斥。
有一次,凌发凤腿上长了藓走路疼痛难忍,于是向排长请假,谁知排长以为他是想偷懒,于是拒绝了:“不批准!这也叫病?”
还有一次防空演习,凌发凤奉命挑着两箱子弹,不小心跌倒了。可等待凌发凤的不是排长的关心,而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
这让自尊心很强的凌发凤心里很不舒服,难道人还没有弹药箱重要?
那时的部队有个别干部对管理士兵经验不足,总是以一贯的批评等生硬的办法培养士兵必须服从命令,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上的帮助。
部队熄灯后,凌发凤想和老乡说话会挨骂;部队里的伙食都是馒头饺子,身为广东人的凌发凤很不习惯,排长对此漠不关心;只要凌发凤犯了错,不管性质如何,事情大小,都会受到排长一顿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
在凌发凤眼里,这位排长平日里只知道对自己简单地训斥,却从不帮他分析原因,也不告诉他正确的方式,也不知道怎样正确地和士兵交流。长此以往,凌发凤对部队产生了很大的抵触,甚至反感。
有一天出早操,排长又批评凌发凤正步走得不对,早就受够了窝囊气的凌发凤直接火了:“你叫指导员来看看,我走错了没有?!”
排长也火了,又批评他不应当和上级顶嘴。
凌发凤不想受气,于是愤愤地说:“你当排长有权,拿枪打死我吧!”
谭政大将不愧是政工工作的模范,他三言两语的循循善诱,便让凌发凤把心中的烦闷全说了出来。凌发凤告诉谭政,由于上级思想工作不到位,他在部队的日子苦闷至极,因而产生了厌倦情绪。
无数次挨骂使得他在生活上拖拖拉拉,集合时常常走在后面,集中学习时需要人去找,进行射击训练时总躲在房子里不出来,有时候对面金门岛打炮,他都会很害怕。
也许,和谭政的对话是凌发凤自入伍以来第一次对别人倾诉自己的委屈。
心里的苦闷找不到人诉说,情绪上的问题无法得到释放,日子一久,凌发凤的心灵终于变得扭曲,终于走向了极端。渐渐地,他对部队产生了怨恨,尤其是那个经常当众践踏他自尊心的排长。
于是,凌发凤起了杀心,他要泄愤,他要杀掉排长。
就在他将要动手时,突然接到了一条命令:
李发副军长将到厦门驻地视察海防,派你去给李发将军当警卫员。
这一道命令,无意中让凌发凤的排长捡了一条命。
但此时的凌发凤心理上已经十分扭曲,他竟然认为是李发少将的突然到访让他失去了泄愤的机会。所以他为了再次泄愤,便把枪杀对象转向了李发。可为什么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动手呢?这不难理解,一个走向了极端的人,是很容易被情绪左右而失去理智的。
这场轰动全国的惊天大案终于真相大白。
凌发凤说完便再次掩头痛哭,谭政听完后也是叹了口气,心理扭曲为泄愤而杀人,这和他之前所做的推断相差无几。谭政心想,这个小战士也真是太想不开了,心里不舒服解决的途径有很多嘛!干嘛非得走绝路呢?只是可怜了无辜的李发将军。
也许,以凌发凤的性格并不适合当兵。不过此案也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按照凌发凤的描述,他在部队里的表现应该是很一般的,但为什么上级会专门选派他当副军长的警卫员呢?
这个问题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史料中也没有记载。
但这起事件也让谭政意识到,部队的士兵——尤其是战备区新兵——的思想工作决不能马虎,除了平时的战备训练,上级领导也应该时刻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要经常和他们交流谈心,这样才能让革命队伍团结起来。要不然,后果会有多严重我们根本就想不到。
这也是李发少将用生命换来的道理。
叶飞上将得知真相后,不禁仰天长叹:“李发将军这是为了他人背锅,不幸变成了他人的替死鬼。”
案件明朗后,谭政没有浪费时间,立刻带着调查结果就飞回北京向毛主席复命。毛主席看了谭政的调查报告后惋惜地说:“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叶飞的时候,他身边陪着的人就是李发,我那时还开玩笑说这个小伙子很精神,没想到他才44岁就遭受到这样的变故,我们一定要照顾好李发的家人!”
李发将军的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而且凶手凌发凤的经历也暴露了当时解放军个别部队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引起了军方高层的重视。
最后,李发少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了纪念他对海防做出的贡献,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了厦门。
(全文完)
上一篇:北宋时期的山西晋中:繁荣与变迁
下一篇:大朴之美——西周卫盉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