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簸箕山汉墓
解放前夕,国民党一支部队在徐州的“簸箕山”驻扎,并于山顶修建了坚固的碉堡等军事设施。
当兵的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们的脚下,一座西汉皇室宗亲墓静静沉睡了千年……
1994年,徐州考古人员在簸箕山的山顶发现了这座规模庞大的汉墓,由于之前已经在簸箕山的山坡上发现了另外两座汉墓,因此这一座被命名为“簸箕山3号墓”。
考古队员发现,当年国民党军队撤走之后,留下了巨大的碎石堆刚好压在了3号墓的墓门处!
见此情景,大家无不欣慰!那些当兵的在此驻扎许久,居然没有发现脚下埋葬着一座大型汉墓!如果当初被他们发现,恐怕墓中之物早就被搬空了……实在是幸运啊!
经过清理,专家认定这是一处石坑竖穴墓,墓道南北长3.6米、东西宽2.6米、深8.1米,整个竖穴墓道内使用了夯土和9层石块封堵,每层夯土厚度大约在15厘米左右,每层石块的大小和数量也不一样。
如此坚固的9层石垒,相当于设置了“九道防盗门”,看来墓主人也是煞费苦心……
也正是因为这个设计,发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盗洞才未能得逞,最终盗墓贼无功而返!墓葬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02汉代金印
就在这个盗洞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枚开元通宝。看来,这群盗墓贼来自唐朝……
墓主人的棺椁放置于墓室的东南侧,墓室底铺有碎石子。由于千年之久,棺椁早已腐朽坍塌,根据朽木痕迹判断,墓主人使用了套合的一棺一椁葬具,单人葬。
随葬品放置在棺内以及棺椁西侧、北侧的边厢、足厢中。算上东西两侧石龛内的出土器物,这座墓葬中共出土了陶器、铜铁器、金银器、玉石器、骨器等100件(组)。
这一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当属发现了一枚汉代金印!这也是徐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枚汉代金印!
小小的金印为龟钮方形,通高2.1厘米,印面为方形,边长为2.3厘米,重127克。上部为龟钮,龟背稍稍隆起,上面刻有多边形龟甲形状,四足爪形分明。
印台与龟钮之间有圆形穿孔,印面上刻有阴文篆书四个字:“宛朐侯埶”。
看到印面文字,现场一阵欢呼!这意味着墓主人的身份已经大白于天下——他是西汉第一代楚王刘交的第六个儿子“宛朐侯”刘埶(yì )。
03西汉画像铜镜
第一代楚王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异母弟弟,刘太公的第四子。刘交的思想与刘邦最接近,深受刘邦的信任和宠爱。因此,楚王这一脉与西汉皇室关系密切,荣宠不断!
汉景帝时期,刘埶被封为宛朐侯。宛朐为古县名,也称冤句,故城在今山东菏泽西南。
除了出土珍贵的侯爵金印,墓葬中还有一件宝物值得一说!
就在墓主刘埶的腰部正下方,放置着一面铜镜!考古人员发现它时,因为重力压迫已经碎成了十个碎片。不过,经过后期精心修复,这面铜镜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非常珍贵!
这面铜镜最珍贵难得之处在于,其上绘制了77个人物形象!
铜镜的直径大约18厘米,镜背面画像纹饰清晰,异常精美。主体纹为人物画像,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之间以博山纹相隔,四个部分的内容完全相同。
每个部分的画面分上下两排,上排有三组人物,每组人物又以古树相间隔开。整个镜的背面共铸造出32人、8虎、4豹、16树、12座山峰,再加上钮、座上的4龙和1龟龙,共计刻画出77个形象。
据说,这面铜镜是目前科学发掘出土的唯一的西汉早期画像镜!
最后,再倒回来说说墓主人刘埶。这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04造反的宛朐侯
专家们在发掘墓葬时,发现了多处开凿并未完工的痕迹。这说明,宛朐侯刘埶的死亡非常突然,使得家人慌忙之中将其下葬……
查阅史料,我们找到了这个疑问的真相!
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串通赵、胶西诸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楚王刘戊便是刘埶的侄子。
刘埶虽说已经是一方侯爵,但是也梦想着有早一日能够更加飞黄腾达!于是,便跟随了刘戊一同造反……
古往今来,造反这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稍不留神就要掉脑袋的!这不,“七国之乱”被平定后,项目最终失败,刘埶自然也被牵连!
虽然在《史记·孝景本纪》中说:(孝景三年)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王子埶等与谋反者。意思是说,汉景帝赦免了一干人等,刘埶等人没有被诛杀……
然而,后期考古专家在检测墓主人牙齿时,判断其死亡年龄仅有三十岁左右。这么年轻,正常死亡的可能性较低!
结合墓葬中几乎没有玉器陪葬,并且墓葬有未完工的痕迹,考古专家推测:宛朐侯刘埶跟着侄子起兵造反,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皇帝为了掩人耳目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寥寥几笔盖过对叛逆者的终极处罚,也在情理之中了……
成王败寇,就是这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