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军在井冈山,连级以上单位办公用三根灯芯,毛泽东:我只要一根
创始人
2025-07-13 02:32:14
0

“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

一首《八角楼的灯光》,

唱出了身处于漫长黑夜里的人们对于光明的渴望。而就是这一盏八角楼的灯,给予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这一盏灯光,不仅是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最美好的希冀,也蕴含着毛主席的拳拳爱国之心。

众所周知,井冈山时期,军队过的可以说是十分艰苦的生活。

毛主席曾下令说,连以上单位在晚上办公可以用三根灯芯,但到了毛主席这里,则是每晚一根灯芯,从无例外。

八角楼的灯光从微弱的一盏,最终却照亮了整个中国。这一根灯芯,也是中国革命的灯芯。那么,这根“灯芯”在井冈山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黑夜中的星星之火

今天,当我们走进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仍然可以见到这样一个复刻地栩栩如生的场景:红色的旗帜挥舞着,仿若火焰,盛放在了乡间的小路上。

这条并不宽敞的小路却挤满了不少人,他们之中有老乡,有士兵,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他们簇拥着中间的两人,这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就胜过了千言万语。

这历史性的一刻就发生在1928年4月28日,史称“井冈山会师”。

自此,中国革命的新方向越来越明朗,在“农村包围城市”这条新道路上点燃了星星之火,但就算是星星之火,也是来之不易的,更是需要精心呵护的。

谁能想到,这样一支欣欣向荣的队伍,在六个月之前还是一盘散沙。

1927年9月的湖南,天气十分闷热,起义军内部的气氛也十分压抑:轰轰烈烈的秋收起义受挫,总指挥卢德铭壮烈牺牲。

损失了一名声望极高的大将后,部队里人心浮动,军纪涣散,待不下去逃之夭夭的数不胜数,原本5000的部队最终只剩下了1500人。

同时,毛泽东也在思考着起义军的未来,如何让队伍由小变精,以“小石子”来击破“大水缸”,开始着手整编军队,在三湾村这个地方,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等方针,史称“三湾改编”。

在一颗老树旁边的乡间空地上,阳光洒落在毛主席坚毅的脸上,在他的两侧,是认真聆听毛主席讲话的战士和乡亲们。

我们可以注意到,毛主席右侧的裤腿卷了起来,左侧还是自然垂落下来,如果凑近还能看到毛主席脚上的伤。

其实,在南下的时候,毛主席的右脚就受了伤,可是他不愿让战士们背或是抬,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三湾村,伤口才迟迟没有愈合。

事实胜于雄辩,毛主席用脚实实在在踏出来的党建经验让整个部队焕然一新,短短五天,就从懒散转变成了斗志昂扬。

部队的人或许没有以前多了,但是战士们都变成了守纪律的精兵。

当然,那个时候的毛泽东还未居高位,而是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部队指导。1927年10月27日,毛主席带领着部队一路辗转到了湘赣边界。

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同志就在八角楼内办公。

八角楼,顾名思义,因从高处俯瞰下来,能从楼里看见一个八角形的天窗而得名。八角楼就是毛泽东同志平常生活起居和统筹各项工作的地方。

实际上,在当时,部队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

为了达到共克时艰的目的,毛泽东同志就连夜里点灯的盏数、灯芯的数量都做出了精细的规定,还以身作则:

连以上的单位如果是在晚上办公,就只能点一盏灯,但是可以用三根灯芯;如若没有办公和开会的需要,就坚决不用油灯,只给每个单位一盏灯,一根灯芯备用,这些尚是根据工作量安排的。

可毛泽东一天所处理的工作任务是非常繁重的,经常从白天工作到夜晚,但他坚持只用一根灯芯。

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办公,从没有抱怨过,就连井冈山会师、军事力量壮大之后,也始终如一。

在这一根灯芯燃出的微弱的光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政策和军事谋略,谱写出了一个个让人意料之外,又确是情理之中的军事奇迹。

1928年6月,仅在井冈山会师后2月,国民党军队对我军虎视眈眈,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活动,地点就在离井冈山不远的永新城。

国军前几次都不敌红军,也显得有些急躁,他们很快就在六月底开始了第四次进剿。在红军这次反进剿战争胜利之后,便有了“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头羊

”。

这两头羊,指的是国民党将领杨池生和杨如轩。

事实上,这次反进剿,规模都胜以往一头,“两头羊”更是率领了5个团十倍于我军的兵力,真的是不费三分力吗?

在我们现在看来,“不费三分力”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说法。而实际上,对于初生的红军,战争的惨烈程度或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94年前,就有一张由国民党记者拍摄,反映了这场战争真实情况的照片流传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穿着日常衣物的战士拿着梭镖,在他的对面,是三个装备齐全拿着枪的国民党士兵,可他的脸上没有惧色,有的只是勇往直前的坚定。

其实,在战场上,这样“不公平”的对战还有很多很多,可是年轻的红军们没有退缩。面对着看似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他们没有叫苦叫累,更没有当逃兵。

在那时,他们只要想离开,转身就可以利用农村复杂的地形逃之夭夭,可是他们的心中早就被种下了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他们没有选择回到家乡“安稳”的生活。

星星之火愈燃愈烈

在杨之光、鸥洋的画笔下,一幅

《不灭的明灯》

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寒冷彻骨的冬天,毛主席在昏暗的灯光下工作,北风从他的耳边呼啸而过,可是他丝毫不觉。虽然手指已经僵硬,笔却能给予源源不断的力量,足以抵御艰苦的条件。

有需要斟酌的地方,毛主席就转移视线,盯着眼前的星星之火,跳跃的火苗就是他的灵感。因为太过认真,连肩上披着的薄毯悄悄滑落在地上都丝毫不觉。

这个画面没有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色彩和线条,却十分地引人深思。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也许,1928年的冬天,在队伍向群众的宣传工作受挫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幅场景。

星星之火刚开始起步,确实是面临着各种困难的。就如同火苗遇上了瑟瑟的冬风,可革命的“火苗”从不会因为困难而熄灭,毛泽东在逆境中开新局,然后这簇火苗就越燃越旺。

就在1月份,部队向遂川推进,迎接他们的,是家家户户紧闭的大门。春节将至,在赶集日,街上却空无一人。

以往洋溢着欢声笑语的街道,如今却透露出冷清萧瑟的氛围,只是偶尔从木门的门缝里,

能看见一双或年轻灵动,或苍老无波的好奇的双眼,正在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一队“不速之客”。

老乡们之所以不敢开门,是因为敌军撤退时

“看似好心”

的提醒:

“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吗?就是共产共妻!”

“共产党要来了,还敢开门营业?只要是做生意,所有钱财都会被他们没收!”

听了这些话,本就饱受山上土匪侵扰的老乡们也感到十分地不安,害怕红军如传闻的一样,谁要是敢开门迎接,说不定一辈子的血汗钱就全没了!

乡亲们害怕,率领着一小队战士准备做宣传工作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团第1营第2连第2排排长韩伟心里也不是滋味。

他左思右想都没有想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办法,该如何让乡亲们放下芥蒂,自己又不敢贸然行事,害怕起到了反效果,只好回去报告情况,再请教一番。

可韩伟没想到,对于这个自己苦思冥想都没得到答案的问题,毛泽东只是笑眯眯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了一句话:

“琴伢子,吹笛子可是你的拿手好戏啊,说不定吹了一首,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呢?”

韩伟顿时茅塞顿开,虽然隐隐有些担忧,他还是听从了毛泽东的话,拿着自己的家伙什,再次来到当地最大的集市:草林。

韩伟原名韩勋琴,也确实是人如其名,从小,韩伟就对各种音律乐器十分地感兴趣,尤其吹得一首好笛子,这也是他每次表演时的“保留项目”。

一段清扬悠远的笛声在寂静的集市中显得格外地突出,每一个音调都牵动着老乡们的心。很快,就有当地的乡亲们辨认出,这就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小放牛》。

一曲《小放牛》让冷清的空气活跃起来,拉近了军民之间的距离,可是仅仅有笛子伴奏是不行的,还得有合唱才能行。

1928年1月14日,毛泽东带着队到集市上宣传工农革命军的政策,也有宣传红军在和国民党的军队作战中赢下的许多场战局,乡亲们都默默地看在眼里。

俗话说得好,日久见人心。日子一长,越来越多的老乡被身体力行的方针政策所打动,他们也开始相信,

工农革命军是穷人的队伍,因为深知着穷人的不易和辛酸。

工农革命军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还要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做主人!

免除了高额的苛捐杂税,老乡们有很多都热泪盈眶,甚至是不少乡亲们被红军的信仰和坚定所打动,加入了红军。

准备用自己的力量来推翻这个对农民来说只有剥削压迫的政权,想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去实现这样的梦想。

草林集市发生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也是,一个平时脾气温和细声细语宣传着思想,危难时随时都拿起枪,只为了拯救村民们于水火之中的队伍,有什么理由不受到老乡的欢迎和信任呢。

所以,红军的不断壮大除了自身的本领过硬以外,还离不开在背后默默支持的老百姓们。有了这些人的支持,红军才一步一步凝神聚力,走到了今天。

足以燎原的盛大火焰

至今保存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的这盏灯,

曾在无数个夜晚,陪伴着毛主席写下《井冈山的斗争》和《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

,他曾这样贴切地形容俘虏兵的蜕变:

“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红军就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是啊,红军这座凝聚了无数战士和群众力量的火炉,最终也熔化了许许多多身处于敌方阵营的国军,形成了足以燎原的盛大火焰。

这正是源于毛泽东在1928年初提出的“宽待俘虏政策”,

意即不同于其他军队对俘虏非打即骂甚至折磨的政策,红军要宽待俘虏,不虐待,不歧视,还规定了去留自愿。

这项政策无疑收效甚巨,根据周恩来同志在1948年4月所指出,

因被俘虏而最终归顺红军的战士占每个部队的百分之六十五到百分之七十,多的甚至占百分之八十。红军的力量就是这般一点一点不断累积壮大的。

但起先,这项政策推行起来是有阻力的,阻力是来自于我们最可爱的战士们。

无数次战争过后,我们获得了惨胜,有很多的战士,他们失去了至亲的兄弟,失去了昨天还在谈笑风生的伙伴,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刚刚还趾高气扬,现在只能围在一团低着头的俘虏们,我军却还要给他们宽待,凭什么?

是啊,凭什么呢?虽然我军纪律严明,不允许有任何虐待,杀害俘虏的事情发生,但很多的战士都不理解,心中的气愤更是难以平息。

虽然残酷的战争带走了很多战友的性命,但是最后,没有任何一个人擅自违反纪律,去殴打俘虏,发泄心中的愤怒,毛泽东很快察觉了这种苗头,就亲自到部队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

他们心中仍然是愤愤不平,还是继续对俘虏予以宽待,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了更大的格局。

为什么要宽待俘虏?毛泽东曾说:

“我们的胜利不能仅仅依靠作战,还要靠对敌军的瓦解。”

或许原因就可以从这句话里窥见一二。

众所周知,那时国民党的部分军队有会抓壮丁的,虽然有一定的纪律存在,但是这些是没有信仰和理想支撑的,有许多国民党士兵是不愿打仗送命的。

在这个时候,他们知道对面的军队宽待俘虏,不打不杀,心理防线就会有一定的动摇,在作战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想,反正投降又不会被杀,自己为什么要白白送命呢?这样就会提高我军作战的效率。

其二,宽待俘虏的政策也可以消除仇恨。宽待俘虏政策就证明了我军不是以杀人夺地为目的,而是一个正义之师,就可以有效避免“冤冤相报”和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化。

宽待俘虏政策是毛主席智慧的体现,事实也证明,“心理战”对瓦解敌军,壮大我军的作用极大。由这项政策也可以窥见,有这样正确又科学的思想领导,共产党带领着人民夺得最终的胜利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到如今,少有人知的是,《八角楼的灯光》取材于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所用的一盏油灯。

时至今日,这盏油灯依旧保存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里,人们听着导游的解说,不由得为它驻足,想象着在90多年前的无数个黑夜里,毛主席曾点燃它,然后默不作声地继续伏案写作。

天之将明,其黑尤烈,就是这一盏灯,凝聚了无数力量,让中国革命最终迎来了黎明。虽然现在,经历了90多年时间的淬炼,它变得锈迹斑斑,可是它带给人的希望是不会因此而减损半分的。

形灭神犹存

“全世界都仰望着东方,东方有个红色的井岗,井冈山上八角楼,升起了不落的红太阳!”

这一盏灯光,象征着以毛主席为首的守护者们,在漫长的黑夜里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他们在黑暗中仅凭着星星之火不断摸索。最终汇聚成了足以燎原的火焰,在他们的前仆后继下,冉冉升起的红日映着希望,浸着汗水,照耀着中国未来一片光明的坦途!

所以,这些人永远都不应该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我们永远都应该向这些人致敬!当然,我们也应该感谢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对于保存这份历史做出的努力。

当你走进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时,在这册名为《井冈山》的大书上,这些平凡却不平庸的名字依旧会闪闪发光,你就会明白,他们从不曾远去,也不会远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携... 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率领大军直扑邯郸,打算一鼓作气,灭掉赵国;秦王眼前的红人、丞相范雎在听了赵...
原创 春... 赵襄子是赵鞅的庶子,幼时并没受到赵鞅重视,但他从小聪敏好学,又胸怀宽广,所以,很快就成为晋国四卿赵氏...
纯手工打造 拓片 西周霸国鸟形... 纯手工打造 拓片 西周霸国鸟形盉 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国家
西周不其簋盖铭文篆书 金文 代... 西周不其簋盖铭文篆书 金文 代青荣书法工作室
原创 1... 1961年8月,一位美国黑人带着自己的妻子,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 当时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还...
原创 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非常机智,利用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看起来十分优秀...
原创 1... 从1950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到1958年10月,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
原创 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每一次的战争,都是一场文明的生死之战,是为了扩张、吞并和发展而进行的殊...
原创 1...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当时尼克松从飞机上下来的时候,周总理早早地就将手伸了出来,他们两人...
原创 只...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只有20个人的小国竟分裂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