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感到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自觉大限之日即将来临的蒋介石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叫到床边,对他留下了遗嘱。
蒋介石留下的其他遗嘱蒋经国都明白,
但是在蒋介石已经没有力气说话时,口中却反复地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这让蒋经国十分费解。
因为蒋介石口中所说的这个人已经逝世很多年了,蒋经国实在无法明白蒋介石提及这个人的原因,而蒋介石也在当天夜里去世。
因此蒋经国也失去了询问原因的机会。那么让蒋介石临死前念念不忘,反复提及的人是谁呢?
蒋介石在临死前没有提及自己的老对头,也没有提及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与朋友,更没有提及对自己大力支持的妻子。
而是反复地提及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先生。
说起张伯苓先生,那可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张伯苓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中出过秀才。
但是后来因为家中出了变故,家道中落。
但是张伯苓的父亲执意要让张伯苓继续读书,因为他知道教育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他们家中的经济条件已经不允许他们将教书先生请回家中了。
于是他的父亲托人找关系,最后将张伯苓送到了当地的财主办的乡下的义塾中学习。
义塾仅仅收取少量学费,张伯苓的家中还能勉强负担得起。
张伯苓知道自己在家中的情况,于是在义塾中十分刻苦地学习。
张伯苓天资聪颖,义塾中的先生也非常喜欢张伯苓。可惜好景不长,在张伯苓在义塾中刻苦学习的时候,张伯苓的家庭情况变得更差了,
最终张伯苓家中实在负担不起张伯苓读书的钱,于是张伯苓只能遗憾的从义塾中退学。
后来张伯苓听说李鸿章开办了军事学堂,这个学堂不仅教知识还不收学费,提供吃住。
于是张伯苓十分激动地报了名,
天资聪颖的张伯苓十分轻松地通过了入学考试,加入了军事学堂。
在军事学堂期间,张伯苓的成绩名列前茅,最终顺利毕业。
在毕业后,张伯苓加入了北洋水师,希望在北洋水师中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救国救民。
可惜,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张伯苓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列强们的差距不在武器装备,不在士兵素质,不在军事素养,
而是在制度,在文化,在教育,而想要改变这一切只能从最基础的教育抓起
。
于是张伯苓在离开北洋水师后,遇到了在清朝朝堂上推行教育制度改革失败的严修,
两个人一拍即合,共同开办了南开大学,为我国革命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那么蒋介石和张伯苓又有什么样的渊源呢?两个人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原来,在张伯苓最初创建南开学堂时,在社会上遭遇非常大的阻碍。
因为当时的西式学堂的开办多是政府和官员们开办的,
而像严修和张伯苓这样没有人脉与关系,也没有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人想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自己的理念去开办西式学堂实在是太过困难。
再有就是严修和张伯苓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办学堂。
想要开办学堂不仅需要政府的批准,还需要大量的场地,设施,金钱。
而严修和张伯苓两个人一个是家中贫寒,另一个也是朝中失去官位的官员,所以他们只能寻求别人的帮助。
这个人不仅要认同他们的办学理念,同时也要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这样的人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尽管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191年南开正式成立!虽成立但想要生存下去,还是十分不容易的!
而此时的他们却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蒋介石在了解了两个人的办学理念后十分认同,
他也认为需要为这个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可用的人才才能真正地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
于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南开才能继续下去!
而张伯苓则深知利用中国政治人物的能量对于南开学校生存的重要性,也极力靠拢中枢,以求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扶持南开大学的发展。
1928年,国民政府秘书钱昌照奉蒋介石之命考察平津高等教育。
张伯苓在与钱昌照的会面中极力称颂蒋介石,
钱氏回南京后对蒋介石称赞南开大学办得好。
蒋介石立即电令张学良补助南开大学经费,令张伯苓十分感激。
12月18日,张学良在沈阳与即将出访美国的张伯苓会面,并允诺捐20万元,分10年付给,每年2万。
而这所学校后来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如周总理,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等。
直到西安事变中,张伯苓得知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十分担心。
还特意去信劝说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积极抗日。
同时南开大学的学生们也集体自发地举行游行,支持“蒋介石积极抗日”。
最终,在形势与舆论的压迫下,蒋介石不得不同意与共产党一道抗日。
在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张伯苓提议召开了“庆祝大会”,
他说蒋介石这次是逢凶化吉,并且相信蒋介石的抗日决心。
在大会上,张伯苓还大赞周恩来总理。他对于自己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学生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当时张伯苓的书桌上还放了一张周总理的照片。
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和张伯苓已经超越了师生的友谊,更加近似于战友之情。
在抗战期间,
由于张伯苓的坚决抗日的态度,和南开大学大量输送抗战人才的事实,引起了日寇的强烈不满。
于是日军丧心病狂地轰炸了南开大学的校园。
张伯苓发表演讲:“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后来,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时,蒋介石知道自己即将失败,于是召集心腹,秘密开会研究战争失败后的退路。
最终,会议商讨结果就是退守台湾
。
于是蒋介石在处理完大陆最后的事情后,给张伯苓发去了一封信。
这次的信中又是旧事重提,
邀请张伯苓和他一起前往台湾为台湾地区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张伯苓则再一次拒绝了他。
他说大陆如今百废待兴,更需要人才来建设新时期的中国。
于是就这样,蒋介石逃往台湾,而张伯苓先生则留了下来,然后再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蒋介石在临死之前为什么会跟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提起张伯苓呢?
蒋经国最终又有没有弄清楚蒋介石提起张伯苓的目的呢?
其实蒋介石在临终前提起张伯苓的原因十分简单。
张伯苓是蒋介石一生中最为认可的教育家。
而蒋介石在临终前,考虑到台湾的现实状况不禁怀念起张伯苓来。
蒋介石在叛逃到台湾前,将大量的财富席卷一空带往了台湾,而在全国的财富集中于这个岛上时,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空前绝后。
但是在经济繁荣起来后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就突显了出来。
由于岛上面积狭小,人口也十分的少,导致台湾的人才培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在教育事业上,台湾地区不仅缺乏名师,教育家,因为他们大部分都耻于与蒋介石为伍,更是唾弃国民党反动派的为人,所以基本都留在了大陆。
同时淘网地区还缺乏足够的人口基数来产生人才。在教育匮乏和人才匮乏的现实情况下,
使得台湾政治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其繁荣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台湾的教育与文化可以说是十分落后。
而蒋介石在临去世前,想起了台湾的状况,放心不下。
他想起了张伯苓,如果张伯苓跟随他一起前往台湾,那么现在台湾的情况应该会有所不同吧。
而张伯苓在那个时候已经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他清晰地认识到,在新时期,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地带领人民走向正确的道路,才能真正建成他心目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
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
因此,张伯苓拒绝了有着老交情的蒋介石的邀请,留在了大陆,为大陆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而蒋经国的政治能力与智慧明显不如蒋介石。
在蒋介石临死前不停地对他说张伯苓的名字时,蒋经国仍然不知道蒋介石的真正用意是提醒他台湾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落后,
要他多多注意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人才,这样才能维护住他们蒋家的统治。
而蒋经国等到发现蒋介石临终遗言的真正用意时,
已经是在任之后,国民党在台湾政局上大势已去的时候了。
在那个时候蒋经国愈发觉得自己身边没有人才可以任用,也没有可靠的亲信可以信任。
这个时候的蒋经国后悔莫及,不得不草草下台,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可以说,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重视教育事业,完善教育体系,才能推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一个国家实现长久的兴旺发达。
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从小就培养人才,才能使人才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输送动力。
而张伯苓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甚至还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等为全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