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卸甲归田三十余年,不闻不问的默默生活,直到报纸上的一则寻人启事,才终于让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984年普通的一天,四川日报刊登了一条寻人启事,这条寻人启事要找寻一位曾经在抗美援朝立下过特等功的光荣战士—
柴云振
。
柴老戎马一生,直到身负重伤,才不得已回归家乡种地,经历过抗美援朝并
荣获特等功
的柴老,并没有因为回家种地而感到失落,也没有因为自己荣立过特等功而骄傲自满,反而柴云振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位共和国战神的高贵精神。
柴老的一生,是十分精彩的一生,轰轰烈烈与安安稳稳相结合,铸就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柴云振从朝鲜战场归来已经消失了三十余年,且不说柴云振在当年所受的伤是否痊愈,在那个时代找寻一个人简直如同大海捞针,可就是这样,
邓小平等同志依然下达命令,必须要找到柴云振,必须要把柴云振照顾好,不能让这样的老兵被世人遗忘。
柴云振到底经历了什么?柴云振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走进柴云振的人生。
青春之血只为保家卫国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
年仅24岁
的柴云振跟随大部队开赴朝鲜前线作战,这对于柴云振而言,无疑是激动又担忧的一件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好不容易回到家中的柴云振,还没有来得及收拾,就开赴新的战场,而这个战场无疑是更加残酷的修罗场,但是年轻的柴云振凭借着一腔热血,硬是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名号,
他的战斗功绩,以至于让后来的开国中将秦基伟都有所耳闻。
就是这样的柴云振,在后来的战斗中,无数次拯救部队于水火之中,无数次冲锋在前,视死如归。24岁的柴云振并没有觉得自己能够在战场上存活多久,他只想让这场战争早点结束,早点打败敌人回归祖国,即使自己不幸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
1951年5月,柴云振跟随部队前往朝鲜朴达峰地区作战身负重伤,不得已前往后方医院进行治疗,柴云振在受伤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反而告诫战士们注意安全,
甚至重伤的他,还在拉着身旁战士一起往前冲
,若不是连长让他向后撤退,柴云振还要端起步枪向前冲。
就是这样的一位战士,就是这样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他把青春的热血都全部贡献给抗美援朝的战场,他甚至没有想过自己牺牲后家人怎么办,他宁愿让自己的牺牲换来祖国的和平,他宁愿让自己躺在朝鲜的大地上,也不可能轻易让敌人从他的身前走过去。
少年有志事竟成
1926年,柴云振出生在岳池县的一户贫困人家
,从小贫困的生活让柴云振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12岁的柴云振就跟着地主当长工,15岁起,一家人的生活全部都落在了柴云振的身上,年少时候的柴云振,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有用的人,他想用他的双手,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7年中,柴云振每天都过着同样的生活,每天都在为家庭而不断奔波,对于柴云振来说,没有什么能比一家人还重要,即使自己有的时候累的抬不起腿,可是现实的压力迫不得已让柴云振继续劳动。
22岁时,也就是1947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正值当打之年的柴云振被国民党强行拉去做壮丁
,但是柴云振从小就看到了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心里对国民党痛恨不已。
进入国民党的军队之后,柴云振发现这里比在外面还要恶劣,
军队领导贪污腐败,对待士兵也如同猪狗一般,甚至所到之处,都要对当地的老百姓“搜刮”一番
,如此行为,让满身正义的柴云振深恶痛绝,他发誓一定要与国民党划清界限。
于是,柴云振在战斗中胡乱开枪、回避放枪甚至偷偷躲起来拒绝参战。
一次偶然的机会,柴云振了解到共产党的军队军纪严明、军风良好,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与爱戴,这让柴云振仿佛看到了未来,但由于他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不允许他加入共产党军队,他只能继续在国民党的军队中浑水摸鱼。
苍天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自己的抱负以及战斗中的技巧本领,柴云振很快就进入共产党的军队,直到进入到这里,他才发现原来一个部队可以做到如此的统一和严谨,共产党的军队不但对自己的士兵如同孩子一般,还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现实生活之中的难题,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柴云振在这里生活的很开心。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全面爆发
,柴云振所在部队是先遣队,而他作为机枪手,是需要冲在最前面的,但是国民党部队装备优良,用火力压制住了柴云振部队的进攻,只见柴云振单枪匹马,用一个灵巧的翻身,端着机枪就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扫射,顷刻间解决了眼前危机,
也是因为这次战役,柴云振荣立二等功。
渡江战役胜利后,凭借着对国民党军队残余部队的追击和清剿,柴云振频繁立功,终于在
1949年的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时间,柴云振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柴云振用这种“不要命”的战斗方式,屡次为部队创造机会,对于他柴云振而言,部队的生命也是自己的生命,自己不冲在第一个,如何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柴云振返回四川家乡,得知柴云振在部队获得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荣誉,整个村子里都把柴云振奉为英雄
。
可是只有柴云振心里清楚,自己所付出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许许多多的兄弟死在了战场之上,他们永远没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他们才是英雄,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他不需要任何奖励,他是一名青年,也是一名战士。
解甲归田,平淡三十年
朴达峰阻击战
,是柴云振一战封神的地方,也是让他退居山林的地方,这场战争为志愿军争取了更多的北移时间,抗美援朝的局势也发生了轻微的扭转。
这场战斗中,一向神勇的柴云振,最终还是倒在了枪林弹雨之中,身负重伤,但是也因为柴云振,为他所在的班级,创造了极佳的进攻条件,
战役结束后,彭德怀总司令亲自发来感谢电,志愿军总政治部也向柴云振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
。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鼓舞,才有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黄继光、邱少云等战士的光荣事迹。
直到找到柴云振之前,他所获得的特等功臣勋章依然摆放在老十五军内
,这块无人认领的勋章,让人一度认为柴云振同志已经牺牲。直到邓小平同志下达命令,必须找到这位为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兵,因此,我们才会看到那篇寻人启事。
这三十年,柴云振到底去了哪里,到底做了什么?
事实上,柴云振从前线负伤以后,在后方医院住院一年,其间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最终死神还是放过了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
1952年,柴云振在出院以后,拿着三级乙等残废军人证书,在民政局领了大米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由于自己是党员,回乡后的柴云振,先后担任了
大队长、乡长、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务
。
三级乙等残废的柴云振,心里依然想为祖国,想为人民做些什么,他不愿意透露出自己的事迹,他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抗美援朝的战士,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功绩,他希望所有人都把他当做一名普通人来看待,他想让自己的生活趋于平淡。
四川日报的一则消息,柴云振并不知情,58岁的柴云振,已经慢慢进入到了老年生活,给他讲这个消息的,还是柴云振的两个儿子。
他的两个儿子拿着报纸,在柴云振的面前亲口读出了那则寻人启事,柴云振才意识到,自己的功绩没有被人遗忘,还有人记得他。
仅仅几个月过后,柴云振和两个儿子来到武汉军区某部队的驻地,这时候,这位隐姓埋名三十年的战斗英雄、共和国战神,才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荣誉满身但心中仍是少年
2018年,柴云振这名英雄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从1984年找到这位英雄,到2018年离去,34年的时间。
曾经的柴老,消失在大众视野30余年,如今的柴老,驾鹤西去之时,也只不过30余年,老人的一生,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是绝对精彩。
柴老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有柴老这样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祖国建设的人民,国家才会有前途,民族才会有希望。
柴云振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完成了一名军人的使命与任务,但是柴云振又不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的精神直到现在,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个人前行。
柴云振带着他尘封三十余年的记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再一次回到了朝鲜,回到了这片他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
当他在朝鲜军事博物馆和志愿军烈士陵园参观的时候,不禁落下眼泪,柴老抚摸着那一张张照片,那一份份遗物,内心之中仿佛有什么被触动,他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站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是他回来了,有些人却永远的留在了这里。
柴云振说:“看到这些后,就好像还是当年的二十岁,还可以端起步枪,抽出砍刀与敌人搏斗。”
柴云振依然想着曾经的自己,用他的话来说,他不想回到过去,但是他想变成曾经的自己。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可能永远有人年轻,但每个人都曾年轻,柴云振离开的时候,弥留之际,他的心中仍然放不下祖国,仍然牵挂着人民,他曾经说过,
如果有人再来欺负中国,他一定会起来战斗。
柴云振在后来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他永远都对党和人民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答案是能,即使现在柴老已经离开,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柴云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祖国、为人民付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许柴云振再也没有年轻时的身体条件,但是肉体上的老去并不代表着精神的退化,柴云振的心里,永远都是他二十四岁,站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模样,心中的梦想,永不会变。
如今已经是柴老离开我们四年了,俗话所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但是曾经“离去”三十年之久的柴云振,却没有一个人遗忘他的功绩
。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需要英雄,需要像柴云振这样的英雄,英雄是不会被遗忘的。当然,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记得柴云振的名字,但是我们必须要记得,有一个人,他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换取战斗的胜利;他可以隐姓埋名三十年而没有任何波澜;他可以荣誉满身之时心中却依然放不下人民。
这就是柴云振,也是千千万万军人的写照,是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缩影。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代表着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授予柴云振同志,以此来致敬柴老为党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以此来告慰柴老的在天之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几十年前,柴云振凭借着此信念毅然开赴朝鲜战场。几十年后,这种信念与柴老的精神融为一体,继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