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夜谈
编辑|
古往奇事说
1972年1月6日,
十大元帅
之
陈毅
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对于伟人来说,这是一件让他非常痛心的事情。
一方面陈帅是国之栋梁,另一方面陈帅和伟人的私交也非常不错
。所以伟人决定
亲自去参加追悼会
。
到场后他却因为
一副文采斐然的挽联而惊讶
,到底是谁的文采,能够让伟人都感到惊讶呢?
1、伟人的另外一层身份:一代文豪
伟人作为一代军事家、政治家身份的同时,也是当时
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
。
说‘首屈一指’并不算是过奖他。
当时他给好友柳亚子一首多年前写的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沁园春·雪》
,结果柳亚子一瞬间被这首词给震惊了。作为当时文豪柳亚子,很快就把这首词给传播到了文学各界,一时间引起了当时
文学界的名流纷纷赞叹
。
而这个时候正是
重庆谈判
前后,老蒋突然听到伟人文学之名大震,觉得非常的不服气。所以就纠结了一大群人,
想要在文学上压倒伟人的这首词
。
可惜的是这些也是当时的文学界名流的人,在那里合伙捣鼓了很长时间,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连他们
自己都觉得比不上这首词
。
所以说当时伟人的文学水平首屈一指,也算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
不论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许多当时伟人创作的,几乎在后面都成了可以供人揣摩的经典。所以能够让伟人觉得一叹的挽联,自然也是不一般。
为何这个人的挽联会让伟人一叹,并且还向附近的人询问挽联的作者呢?
2、诗友的诗友:谁的文采让伟人也禁不住赞叹?
其实这也与陈毅元帅有关。
陈毅元帅本人也是一个‘文艺青年’
,尤其是他还特别的喜欢写诗,在世的时候还
经常和伟人互相进行诗词交流。战友加上诗友
的牺牲,使得伟人在陈帅去世后非常伤感。
1月10日中午他辗转反侧,尽管他是每天晚上忙得千头万绪。而且此时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处理,他还是决定要去
送这位老朋友最后一程
。
他去参加陈帅追悼会的事情,还引起了当时许多人的一番手忙脚乱。因为之前并没有这个安排,伟人确实非常忙。
这次追悼会的规模
定额在500人左右
,所以虽然其实很多人想来,但是最终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亲临现场。不过即便是如此,现场的气氛仍然显得很肃穆。
伟人看到这一幕,也不禁想起了之前与陈毅的往事。
曾经他们还互相赠送诗词,从此就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想到诗词,伟人也忍不住看了看周围的挽联。挽联既是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同时也是体现一个人文学水平的地方。不过绝大多数挽联是比较平常的,却有一副挽联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上面写着两行字:
“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含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
一副挽联把陈帅的一生描绘得波澜壮阔,无论是文采还是写实方面,都足以让人击节赞叹。
3、民国四公子之张伯驹
伟人本来也是一个优秀文学家,所以看了之后觉得比较欣赏,因此特别好奇是谁写了这么一副挽联呢?他向陈帅的夫人张茜询问,张茜回答他是
张伯驹
。
伟人再次端详了一会儿这个挽联,仿佛再次回想好友的一生,
由衷地赞叹道:“这个挽联写得好。”
张伯驹何许人也?他的一副挽联为何会得到伟人的赞叹?他又为何会给陈帅写挽联呢?
现代人可能不太熟悉张伯驹,不过在民国的时候张伯驹可是个大人物。他与张学良、袁克文、溥侗并称民国四大公子。无论是出身还是才学方面,张伯驹在当时都可谓是一绝。
首先说说张伯驹的出身,他是
袁世凯的表侄
。而且他自己本身的家族也是名门大族,有着相当良好的家学渊源。
按理说作为袁世凯的表侄,张伯驹这种身份多半会从军从政。但是张伯驹虽然从小才华横溢,是当地的出名的小神童。他对军政不是特别感兴趣,反而对于文学、文物特别感兴趣。后面袁世凯倒台后,他就安安心心地做了一个
富家公子
。
4、富家公子的豪横“败家史”:为了中国的文物
不过他富家公子的生活,却因为自己的一个爱好而葬送了。
那就是他特别的
喜欢搜集文物
,尤其是当时外国人不断地掠夺、抢购中国文物。
张伯驹
不忍心让这些东西流落海外
,所以就
花了大量的家财来购买
。而那些文物收藏家们,在得知张伯驹为了保护文物不惜千金后,也是尽可能的
狮子大开口
。
张伯驹家其实还是很有钱的,但是也顶不住他买了大量的国宝级文物。
不过等到建国之后,张伯驹却把这些自己花天价买来的文物,大量的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国宝级文物:比如
李白的手迹《上阳台帖》
、还有
现存最早的名人手迹晋朝陆机的《平复帖》
,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也正是因为他早年花天价买文物,导致他们家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到了他这一代几乎用了个底朝天。
所以建国之后他的日子慢慢地很难过,毕竟他家里除了不能吃的文物,其他的东西他几乎都没有什么了。而且
他又把这些文物看作宝贝
,如果不是捐献给国家,别人
花多少钱他是一份也不愿意卖的
,所以
日子过得比较糟糕
。
那么,作为一个非常传统的文人,
张伯驹又是怎么跟陈毅元帅成为朋友,并且在陈帅的追悼会上送这么一副挽联的呢?
4、陈张友谊:元帅和书生的惺惺相惜
前面说到陈帅本人也是个‘文艺青年’,所以在建国之后对文化事业也很关心。
1957年的时候有一个明清书画展,刚好陈毅元帅和张伯驹都来到了这里。陈帅与这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聊天,得知了他为了保护文物不惜倾家荡产的故事后,
对张伯驹的爱国情怀竖起了大拇指。
加上张伯驹自然也是一名爱好诗词的文人,所以
两人就这么成为了好朋友
。
一年之后张伯驹因故丢掉了工作,这可一下子要了他这个贵公子的命了。他就是一个单纯的文人,本来
家产都被耗干净
,仅有的一份工作也丢掉了,
这接下来的生活还怎么过呢?
无奈之中他想到了陈帅,于是就
给陈帅写了一封信去请求帮忙
。
其时张伯驹作为一名
大学问家
,在当时是有很多任职机会的。之所以丢掉工作是因为他的出身问题,所以陈帅在得知了这个情况之后,就非常及时地
推荐他去吉林文史馆任职
。
张伯驹的
学问底子在当时绝对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
,有陈帅的担保他的出身问题也就不大了,所以张伯驹因此而
得了一份糊口的工作
。
张伯驹因此非常感谢陈帅。
没想到张伯驹晚年非常的不幸,
1971年的时候他再次丢掉了工作
,并且还
患上了重病
。按理说作为一名有气度的传统文人,张伯驹应该是不想多次麻烦别人的。可是自己已经是老无所依了,丢了工作不打紧,还患了重病,不得已
只能再次写信向陈帅求救
。
然而此次他却没有等来陈帅的亲笔回信,因为陈帅自己也患上了重病,只能
委托妻子给他回信
。并且把他的问题向周总理反应,请周总理帮忙解决张伯驹的经济问题。
5、最后一程:张伯驹竭诚献上的挽联
张伯驹得知这个多次帮助自己的好友重病,也是非常的想去看他一回。
,无奈此时他也躺在病床上,而且陈帅日理万机也不一定有时间见他,因此
两人直到陈帅去世也没有再次见面。
而陈帅去世后
张伯驹想去参加追悼会
,没想到这个要求也是无法满足——因为追悼会
定额只有500人
。这500人肯定要
首先满足陈帅生前的战友
,加上张伯驹又是袁世凯的表侄,所以
无论如何轮不到他了
。
但是张伯驹却真心感谢陈帅的帮助,自己又不能够亲自去送别好友最后一程,万般无奈之下就
挥笔写下挽联,表达了自己对陈帅一生的高度赞扬。
没想到他的这副挽联引起了伟人的注意。
此时张伯驹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所以
张茜顺带就跟伟人说了下张伯驹的情况
。
伟人对于这样一个为保护咱们的文物,连自己诺大的家产都耗光的书生,也是颇有些赞叹他的行为。其实
伟人自己也是个文物保护者
,他曾经就向社会无偿捐献了自己的收藏品,这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
王船山遗书
。
在得知还有这样一个读书人,为了保护文物把自己弄得穷困潦倒之后,伟人也对这件事情上了心。并随即向身边的周总理表示,要他帮忙把张伯驹的问题给解决了。
于是周总理在追悼会结束之后,立马开始让人去帮助解决张伯驹的困难
。
张伯驹的医疗费用和工作问题因此得到了解决,最后
在陈帅去世后的十年后去世
。
其实咱们五千年的文化正是需要许多人来保护的,需要陈帅这样的武将来保护,也需要伟人这样的战略家来保护,同时也需要张伯驹这样的普通的读书人来保护。
正所谓: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